“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是“龙”形象的出现,远比“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早。最早的龙的龙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考古上又有哪些重大发现呢?
“龙”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从字形来看,有头有角有大嘴巴,还有弯曲细长的身子。
先秦文献《左传》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说鲁昭公29年,晋国都城郊外发现龙。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关于训龙的各种传说,如五帝时代,董父帮帝舜驯养龙,帝舜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刘累为孔甲驯养龙,孔甲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甲骨文中的龙字
除了文献中的关于龙的记载,考古中也有很多关于早期龙形象重大发现。
8000年前的龙:
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塑龙,用红褐色砾岩堆放而成,长19.7米,宽1.8~2米,被认为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查海遗址石堆塑龙
6000年前的龙: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龙,遗址45号墓葬中埋了一个男性,身高约1.84米 ,仰卧,头南足北。人骨的右边用蚌壳摆塑了一条龙,头朝北面朝东,昂首弓背,尾巴作摆动状。人骨的左边用蚌壳摆塑了一只老虎,头朝北面朝西,二眼圆睁,张口龇牙。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壳摆塑龙
5000年前的龙:
辽宁赤峰红山文化遗址和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均有发现。
其中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C形龙和玉猪龙。C形龙身体蜷曲,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猪龙,一般为猪首龙身,龙身蜷曲,首尾相连。猪首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
红山文化C形龙
红山文化玉猪龙
凌家滩玉龙呈偏心穿孔的环状,首尾相接,在接近尾部的一侧有一可穿线系挂的小孔。“玉龙”长径4.4、短径3.9、厚0.2厘米。其首部圆雕呈兽面,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
凌家滩C 形玉龙
4000-3000年前的龙:
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均发现有龙的形象。
陶寺遗址龙的形象出现在泥质的陶盘之上。陶盘具有大敞口、斜直腹、平底的特征,器表印有篮纹或绳纹,内壁多涂陶衣并磨光,陶衣上绘有红彩盘龙纹,图案的程式化程度很高,龙的躯体均由外向内盘绕,龙首位于边沿处,口中吐有一穗状物。
陶寺龙纹盘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游动状。整条龙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
盘龙城遗址发现的龙形器,由金片和绿松石镶嵌而成。于墓底发现,被整体提取而出。
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
三星堆遗址1号和2号神树下部,均有盘绕蜿蜒的龙的形象。
关于龙的形象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如闻一多先生,在40年代即提出龙的形象源于蛇。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来源于鳄鱼,比如卫聚贤先生。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马、蜥蜴等几种动物的综合体。但不管怎样,中国龙的形象在8000年前就开始形成,并且不断发展完善,到汉代基本定型,汉代的四神之一为“青龙”。
汉代青龙图案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