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去定义聊天机器人的“智能”二字

2022-04-21 科技 108阅读
在纯计算机学的专业论述当中,我们现在口中的“聊天机器人”其实被称之为“chatterbots”。它们是基于人工智能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有待研究的学科项目,只是因为“图灵测试”这个概念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在概念不断普及,流行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罗布纳奖(LoebnerPrize)。纽约的慈善家HughLoebner在1991年组织了首次正式的图灵测试。从1991年起,每年举行一次这样的竞赛,哪个计算机的反应与人类的反应最难区别,哪个计算机将获得100000美元的奖金和一块金牌。迄今为止,奖牌争夺战仍在进行中。此外,每年还会给予相对来说最像人类的计算机2000美元的奖金和一块铜牌。对于热衷人工智能的人来说,罗布纳奖(Loebnerprize)的比赛已经成了每年重要的赛事。

而到了今天我们大家所说的“聊天机器人”,其内涵和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升。我们现在使用的是诸如Siri、GoogleNow、Alexa、或者Cortana这样的数字助手。它们通过利用其无限广博的信息量,对你所提出的某个问题给予回答。它们能够将你随意打出来的一段文本转化成为结构化的数据,使之在系统内部解读成为一段请求,生成答案之后,再将这个答案转化成为语音或者文字。

如今,这样一串复杂的流程确实看起来有点“智能”的意思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针对一个请求,它们有能力持续不断地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使之能够完成你的目标。

对一款聊天机器人“智能”的定义

让我们换一个稍微技术一点的角度:从学术上来看,机器人是一个智能工具,它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自发的进入到一个“感知-思考-行动”的循环当中来取得这个目标。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它能够在一定的情境下,选择并完成这个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复杂,难以实现的科研难题。它不仅仅需要的是理性,还要兼备一定的情绪,一定的社会化互动才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