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的前提是当事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逃避事故责任,故意逃离事故现场。如果当事人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因此当事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算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
1、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2、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3、行为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追究的动机,也就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4、对于虽然履行了对被害人的抢救义务,但是逃避责任查清认定的行为,仍然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扩展资料:
交通肇事逃逸有两种情况:
1、人和车都在事故发生后逃离事故现场;
2、弃车逃逸,即当事人将车留在现场,人逃离事故现场。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
1、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
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
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是否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