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是不是地理学类的核心期刊啊?多谢

2020-10-06 时事 90阅读
2003年,创刊19年的中国第一份生态经济类杂志《生态经济》隆重改版。 从最初的纯学术性内容到如今内容丰富多彩的科普杂志,这本杂志的办刊理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翻开改版后的《生态经济》,漂亮而新颖,一股鲜活的生命力的热浪向你迎面扑来,让人耳目一新。有评论认为,它“从古老走向现代,由冷漠变得热情,无异于一次“凤凰涅”式的新生。” 改版后的《生态经济》有如下特点: 继续引领世界生态经济研究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尽管在内容上更面向市场,更面向读者大众,但这种面向并非降低格调的平庸和媚俗,而是高起点、高格调下的战略转移,是一次全新的适应产业化的重大调整。从已经出版的17期新版《生态经济》来看,它保证了刊物学术性的品格。编者十分注重编发那些学术前沿的和能够反映学术热点的大主题、大题材的文章。比如《保护地球—关注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战争:令人类颤栗的“生态杀手”》、《大自然的服务》、《受伤的“地球之肾”》以及《保卫敦煌莫高窟》、《中国茶现状调查》、《拯救珊瑚礁》等等……这些文章所涉及的,都是中国乃至全人类最为关心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世界生态环境的现状入手,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既具有理论的高度,又具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性。给读者的感觉是:《生态经济》的编者站得高看得远,出手不凡,传递着时代的强音。2003年以来,《生态经济》每期都编发几篇这样的重头文章,像骨骼、像梁柱,对刊物不仅是一种支撑,同时也显示刊物的重量,引起兄弟刊物的关注。 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群众的现时性和时代性。《生态经济》不再像以往因过度强调其学术性而显得高深莫测,为了避免刊发的文章远离时代,远离生活实际,让人读不懂用不上,俨然一具让人敬畏的木乃伊。改版后的《生态经济》把“深入读者,深入产业”作为自己服务社会的理念。强调实践,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与环境问题休戚相关的人。例如,SARS期间,关于SARS病毒这个一时间肆虐中国和世界的病魔,它的危害和人们如何战胜它,这一揪心的问题就在《生态经济》中得到了反映。又比如《生态经济》2003年所刊发的:《俄罗斯与核废料共舞》、《伊拉克:哭泣的天与地》、《猴痘“侵袭”美国》、《太湖忧思》,以及2004年刊发的《木材贸易呼唤道义》、《拯救我们的天空》、《我素我行素面人生》和《呼唤绿色GDP》……等等文章,它所传递的信息既是生态的,又是世界上最新发生的事实。编者十分重视文章的时效性,这样一来就使得刊物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使得刊物的存在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刊物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正是这本刊物生命力之所在了。有的学术理论刊物内容发黄得难以辨认它所编的世纪,与之相比,充满时代气息的《生态经济》是值得称道的。学术理论期刊将学术性与新闻性结合起来,是一个创造,这就使得刊物成了现实和时代的一根敏感的神经了。 在内容和形式的版块组合上所显示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前面我们提到,《生态经济》编者很重视刊发那些属于学术前沿的大块头文章,但编者也很讲究编刊艺术,没有对此绝对化,而是将大与小、长与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仅版面活泼,而且也增大了刊物的信息量。《生态经济》是很重视这种生态信息的采集的,比如“新观点集粹”、“资讯点击”、“生态万象”等栏目都是为此而设置的。这样的组合,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张与驰的节律,感到愉快和轻松,而且它还是权威性与大众性(大众阅读)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也是编者要将刊物办成“本领域的信息中心”的具体落脚点。这是《生态经济》的又一亮点。此外,在装帧和版式的美化方面,《生态经济》也是非常讲求艺术化处理,刊物图文并茂,成为云南省学术理论期刊中最漂亮的一种。 总而言之,努力贴近时代,努力贴近人民大众,努力贴近市场,在保持学术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将新闻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缩短精英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实现“深入读者,深入产业”的承诺。这是《生态经济》作为学术理论期刊所迈出的十分重要的一步。同时,人们期待着它在强手如林的期刊市场中得到升华,在现实中得到新生。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