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原是个渺无人烟的绿洲,又称逗园沙洲地或逗园仔洲地。元末始有人迹,逐步形成半渔半耕的村落。岛的西南端有一个海蚀溶洞的礁石,每当海涛冲击,发声如擂鼓,礁因名逗鼓浪石地。留传至今成为胜景,岛也因之得名逗鼓浪屿地,并在明代得以正名。
明代鼓浪屿得以开发,1573年日光岩上出现了全岛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地。1586年在日光岩创建了莲花庵。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安营扎寨,操练水师,留下了逗寨门地、逗水操台地、逗拂净泉地等遗址。明末,陈示京随鲁王由海入岛,协助郑成功起义抗清,其墓葬于鸡母山。
鸦片战争以来,一百余年鼓浪屿发展的独特历史,使鼓痕屿形成了具有浓厚人文景观、复杂历史情趣、诸多国家风格、中西合璧的逗万国建筑博览会地。该岛因人均钢琴和小提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而被誉为逗琴岛地、逗音乐之岛地。
而因岛内面积1.87平方公里的全步行方式被称为逗步行岛地。鼓浪屿成为拥有人文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风景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晶荟萃的著名岛屿。
扩展资料:
鼓浪屿(英文:Kulangsu)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期命“五龙屿”,明朝改称“鼓浪屿”。
因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水涌,浪击礁石,声似擂鼓,人们称“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与厦门岛上的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等隔海相望。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