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全书的前 言

2020-09-28 文化 169阅读

百感交集出新书
四川地震发生后不久我立即打电话给作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王淑丽女士,要求延后出版我的书稿,因为此时此刻任何与抗震救灾无关的话题都不应该分取媒体版面,分散人们的注意。
王淑丽说,书在地震前就印好了,已向各地书店发送,但一切都只是悄悄进行,绝不作任何推广、宣传。
我再追着叮嘱了一句:面对人间大道,任何书翰文墨都不值一提。
但是,实在难免,一些读者把我新书的序言刊登在网络上了,因此引起一些报刊读书栏目的注意,来电询问。
那我就作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我这次出的这套书,叫“文化苦旅全书”,先出了两本,第一本叫《寻觅中华》,第二本叫《摩挲大地》。这第一本书里的文章,除一篇之外,其他十九篇都没有在以前的书里出现过。这是一部我自己在心中默默探索的“中国文化史”,前后算起来写了二十几年了。这本书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第二本则是以空间为线索的,作为与第一本的呼应。第二本书里的文章,不少是从以前出版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中严格精选的,多数都作了重大修改,甚至重写。又有一部分是第一次发表。
这两本书,反映了我二十几年来为了在国际坐标中捍卫中华文化尊严和光荣所作的努力。这种努力非常艰苦,不仅要走遍中国,而且要冒险走遍世界,还会受到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这一切,都是大家看到了的。真是庆幸,我遇到了一个不错的时代,受到广大沉默读者的鼓励,我坚持下来了。
我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管中国曾经多么落后和腐朽,我坚持认为辉煌的中华文化一直溶化在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中。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些学者说的“劣等民族”。即使在灾难中,也总有中国人在抢救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主要原因。我曾经以这个立场,在联合国的世界文明大会上与外国学者辩论,而不少外国学者总是以政治取代文化。华人学者中也有这种情况。
第二,不管中国需要经受多么严厉的理性批判,我坚持认为,中华大地永远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不忍离去。我的这种坚持,体现在我的文笔中,一直被大陆文化界朋友们嘲笑为“爱国滥情”,他们又一次次调侃我“为什么又流泪”。
第三,不管中国文化中有多么艰深的典故,多么复杂的谋略,多么动听的故事,多么精致的细节,我坚持认为,文化的核心是精神价值,而最高的精神价值就是善良和爱。长期以来,文化界强调“术”而轻视“道”,即使讲“道”,也不是以善为旗帜的人间大道。对此我一直在大声呼吁,却逃不脱“甜腻的道德至上论”的帽子。
第四,不管中国民众多么缺少文化,多么远离学术,我坚持认为,他们是文化的目标所在,也是任何文化话语的主要接受者和互动者。我反对在“文化界”里“互为观众、互为讲台”的小圈子自耗行为。作为最早通过电视直接面对广大民众的学者,我长期被指责为“向世俗投降”。
正是以上这四项坚持,使我在这次四川大地震中百感交集。大家终于看到了吧,中国人有那么差吗?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吗?中国文化的核心难道不正是善和爱吗?中国广大民众即使没有文化,难道不也是在灾难中一步攀上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吗?
前年,我先是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讲述“中华文明的道路”,后来又应邀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驳斥“中国威胁论”。今年一月,我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礼堂讲述“中华文化的光荣和艰辛”。由于观点鲜明,反响强烈。但是,总有一些人、一些观点、一些误会、一些歪曲,难于被我说服。太多太多的阴云笼罩着中国文化,因此也损及中国人的集体形象,我焦急,我气忿,我无奈。
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四川大地震的发生。
大地震使我万分悲痛,但是,天天让我热泪不止的,是中华文明在“集体人格”上的动人展现。
这种展现不可能装扮,一切都会在全世界的直视之下。世界吃惊了:中国人,生死血泪中的中国人,无遮无盖的中国人,竟然是那么崇高,那么人道、那么善良、那么迅捷、那么有效!
这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尊重生命的现场。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人道主义的地方。其他地方也有过,但没有那么集中,那么浓烈,那么透彻。
昨天晚上,一位从美国来的女士询问我和马兰:“美国911之后也出现过空前的团结、空前的崇高,现在中国也是这样吗?”
我回答道:“现在的中国,高过911之后的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有恨,成为后来发动两场战争的动因。而这次中国,无恨。中国人承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灾难,却不想寻找泄恨的对象。中国只想用爱解决一切,当然,也包括接受国际的爱。”
因此,我有充分理由说:四川地震证明,中华民族极其优秀!
四川地震让我证明了这个道理。但是,在我还无法充分证明的那些年月,只能埋头走路,埋头执笔,埋头听骂。那两本书,就是这番话经历的记录。
——这么一想,这两本书在地震之后出版,也还有一点参考价值,不能说完全不合时宜。
记者问:你在重写《道士塔》、《莫高窟》等篇目时,是否考虑到以前有争议的一些内容?
余秋雨答:当时唯一的“争议”的是,有几个批评者认为,敦煌文献应该被外国探险家拿走,因为中国没有研究能力和保存能力。我在这次修改中,针对这种意见,强化了当时的洋奴和爱国者之间的对照,加出了两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同时,我在第一本《寻觅中华》中特地写了一篇《问卜殷墟》,详细描述并证明了当时的中国学者完全有能力破读古代文献,而且也有能力保护。因为当时同时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比敦煌经文早了两千多年,却以中国学者为主体完成了破读和研究。
记者问:几年前好像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咬文嚼字,说你在哪些文章中有一些细节差错,你修改了吗?
余秋雨答:这个人的文章我至今没有读过,以后也不会读。真为难复旦大学八十高龄的大学者章培恒教授居然读了,还写了好几篇很长的批驳文章,判定是“无端的攻击乃至诬陷”。其他几位资深教授也作了类似的结论,我当然就不必理睬了。写散文,是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怎么能听别人的说三道四?
记者问:出了《寻觅中华》和《摩挲大地》之后,接下来“文化苦旅全书”还会出哪几本?
余秋雨答:“文化苦旅全书”分为三大“故事”。一是中国的故事,那就是现在出的这两本;二是世界的故事,那就是考察世界上其他文明故地的经历,也是两本;三是自己的故事,其中包括在《借我一生》基础上改写的《重读一生》和另一本人生记述。三个“故事”的共同目标,都是从不同方向阐释和守护中华文明。
记者问:今年能出齐吗?
余秋雨答: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