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多数认为中国出现扶贫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较多,例如人口庞大且增长过快等。
2、解放初期走了很多弯路,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身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或者还存在缺陷。
二、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上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
1、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
3、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三、扶贫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会有以下问题:
1、扶县不扶产、扶富不扶贫、贫富一起扶的偏差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扶贫资金也缺乏良好的管理。
2、扶贫项目选择不当,扶贫资金渗漏和损失严重,使用效益不高。
3、扶贫资源传递系统不畅,资源在运行中被大量截留和转移。
4、资金回收机制缺位,还贷率低。上述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中国的现状,而且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
扩展资料:
虽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在实行扶贫政策,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扶贫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79-1985年时期:以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为主要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仅是其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主要公布地带,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广大少数民族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相反,深受压迫和歧视。
2、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十分同情少数民族及其穷人所受的遭遇,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帮助穷人的政策及措施主要是"钱——粮——棉"式的援助。表现出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之特征。
3、据《人民日报》报道(1987年11月8日),从1980-1985年,中国用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总额达400亿元。"二五"时期,中央用于内蒙、新疆、贵州、广西、云南和宁夏6个省区的财政补贴仅为1.62亿元,可"六五"时期中央补贴猛增到284.28亿元;西藏自治31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4倍,中央财政补贴却增加了65倍,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45%的速度递增,中央财政补贴却以14.79%的速度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