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乏整体美感。
由于他们缺乏长期性的作业训练,在考试中不能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全面推进。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
2、敏锐感加强。
长时间脱离对象去感受,去编造所谓的画面效果和废弃对客观对象感知能力的训练,那么他就有可能造成感知能力的退化。
3、画面把握不好。
素描写生的对象,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零乱琐碎,因而影响画面的整体感。
4、在素描的练习过程中,素描必须着重光线、物体的关系,笔触的描绘手法,将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形体,具体而微的呈现出来。
扩展资料
德派素描强敌对“力”的表达。
德派素描非常强调对“力”的表达。所谓“力”,是指蕴含在自然物内部(如人体和山水中)的一种能显现生命活力的心理感知现象,也就是说这种“力”可以明显地从作品物理表面中呈现出来并能引起观者的心理悸动。
我知道这样去定义“力”是很不准确的,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表达词语。而在全显光用口语指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他把这种“力”称为“劲儿”,常常要求我们不但要画得准,更要画出那个“劲儿”来,有了对那个“劲儿”的充分表达,形体也就自然准确了。
此外,全显光老师也曾使用过“气韵生动”这个传统中国词语来说明什么是“力”。
对学习者来说,力不会显现在形体表面,它是潜藏于形体内部的模糊存在,想掌握它就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训练。一般说,初学时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力”的,画静止对象也很难对这种存在于心理上的“力”有所感知。
就个人学习体会说,是经过大量运动人体素描训练后才真正感知到生物性的“力”的存在,因此科学的、系列化的训练程序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理性分析与情感表现的结合,从画静止人体、研究几何结构和解剖结构,到最后能凭默写熟练画出正在运动中的人体,是德派素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高级阶段。
在莱比锡画派诸多大师的作品中,每每可以看到对“力”的精彩表现(典型者如海森克的作品),但在中国流行的苏式素描训练中通常只重视对“形”的模拟而忽视对内在“力”的表达。有没有对“力”的捕捉和表现,也是德苏两派素描训练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