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体现有哪些呢?
此时,如果大人表现得十分惊恐,这孩子就会感知:“噢!原来摔倒是很严重的事(因为大人们从未如此不安),我必须要重视起来!”那么,他/她的承受力也就会停留在那里。将来如果真的失败了——或考试成绩不好,或没考上好学校,或恋爱失意,或工作不顺……他/她就要重新表达当年大人示现的不安,认为是“天快要塌下来了”。 而如果大人泰然自若,只是就事论事:“没关系,以后小心点,快起来……噢,流血了,没事,回家擦点药水就会好的。”孩子也就会从中体会到,摔倒原来只是件平常小事! 如果孩子哭天抹泪地表达疼痛,家长要跟他/她解释:“你看,踢足球的叔叔们经常被铲倒,他们身上到处到是伤,他们的血比你流得多多了,可他们谁哭了?他们是不是还得继续比赛……”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客观的解释,而且这个理由来源于生活,很有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会以此为标准——将来如果在生活中摔倒,或失败,他/她也会如是面对,因此,同样会重新站起来……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多观看、参与三纸运动,看看场上男子汉的表现,以及在规则下进行的对抗,并从观众的喝彩中感受对此承受能力的认可和肯定。那么,孩子会从中吸取经验,并以他们为榜样,无论在工作,或是在生活中,再遇到困境时也会以博大的心胸去泰然处之! 2.孩子哭泣、兴奋:当孩子哭泣的时候,大人要把他/她抱起来,让孩子的目光稍高于自己,然后缓缓地,带着同情心对他/她说:“我知道你不开心,有什么事能不能跟我说说?”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如泣如诉地表达感受。而决不可这样说:“不许哭!有什么事说呀?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子……”这样的表达,会迫使孩子抑制情绪,不与自己的感受接触,这种做法,对他/她的身心成长十分不利。 家长要允许孩子真实地表达所有感受,反之,如果他/她的感受不被允许表达,那么他/她将来有可能要把这个“只有压抑才安全”的经验贯穿于他/她的工作和生活,那么,他/她就有可能是个我们常说的“窝囊废”、两面三刀、虚伪、或自我价值感偏低的人。 孩子哭泣的同时,家长要用手在他/她身后抚慰,而不可以拍。因为拍是哄他/她睡觉的肢体动作,这种动作暗示的信息与哭泣时的大呼吸正好相反。不要给孩子造成反向的,自相矛盾的肢体信息。这种抚慰,会有效地激活他/她的负面能量,也就是背部的淋巴细胞,而淋巴细胞的活络,正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如按摩和刮痧的效果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情绪、肢体和语言都遵循着科学、健康的态度和做法,你的孩子不仅会真实和生动,而且还会通过哭泣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允许孩子哭泣并引导这种情绪,是家长的智慧,也是对孩子肾功能的有效保护。 而如果孩子正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家长要蹲下来、坐下来、跪下来……只要家长的目光和孩子平视,就达到了平等的效果,因为平等是尊重的前提,这种高度让孩子找到了相互尊重的感觉。然而,家长要对孩子说:“你有什么事那么开心,能跟我说说吗?” 此时,你可以拿起他/她的玩具,也可以参与他/她的游戏,可以倾听他/她诉说……但不要表达出过于兴奋的状态。同时,肢体接触要少于哭泣时的表达。而只是和他/她在一起分享快乐。这会让孩子形成“和别人分享快乐”的经验,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众人的欢迎。 失意时要抱起来,诣为抬举;得意时要蹲下,诣为谦卑——家长在为孩子演示做人最健康的素质之一:宠辱不惊、不卑不亢、平和中庸! 3.把屎把尿时,父母一定不要表现出反感的情绪,比如说:“真臭,真恶心……”把头扭向一边,以此种种。这会给孩子一种信息传递:排泄是不好的,是招父母讨厌的。于是,他/她也会讨厌自己的这些行为,以及与之有关的器官,比如性! 家长在此时所表现出的反感,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隐性性侵害。严格上说,男孩子9岁以后要自己洗澡,此时妈妈不要再闯进来说:“你是我生的,有什么可以背着我的?”那么这个男孩子就会在人格形成期会形成界限不清的经验,这也许会导致他将来在两性关系上缺乏分寸。 女孩子10岁后便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父亲不能再任意抱她入怀或有其它摸索的举动。如果初潮刚过,父亲知道后,首先要表情淡然,不要表达出恶心、肮脏等不接纳情绪;母亲最好能陪伴女儿,并表达出少许恭喜的意思——“从此,你可是个女人了,要珍惜自己!”话不用太多,但已经通过母亲,这个在女儿心目中最伟大的同性偶像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一个自尊、自重、自爱的女人。 男孩子首次遗精时,父母也要同样表达。但父亲不用恭喜他,只是平淡地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就行了。诣为:不要让自己的子女因身体的变化而产生不必要的羞耻感和自卑感,只是把它当成如吃喝拉撒一样的事就可以了。 4.坐(躺)在妈妈的左手位(如果妈妈不是左撇子):儿女不管多大,最好都要坐在妈妈的左手位——吃饭的时候,幼时睡觉的时候……几乎每个人从小都有被妈妈喂奶、喂饭的经验,还有妈妈半夜为孩子掖被,为孩子换衣服等等经验。这些事,妈妈都是用右手做的,所以,这种“让右手腾出来”的体位有利于母子(女)关系,对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因此,母子(女)的这种体位,基本上代表了一种家庭关系的合理定位,它会给孩子带来自然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样也会为母亲带来亲近感和满足感。而就算这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或步入晚年,如果母亲仍然健在,那么,请恪守这个体位。它是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女)健康关系的象征之一。 5.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的家长会这样表达:“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让你叫阿姨(叔叔)!你怎么就是不听?再不叫人,我可就不客气了!”目的是想让孩子懂礼貌,可这位家长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就不文明。这会给孩子造成自相矛盾的信息,到头来,孩子不知道该服从哪一种信息。或者有的家长会说:“再不好好说话,再不讲文明礼貌,我就揍你!”也会给孩子造成自相矛盾的双向信息,结果也是一样的。 还有些家长明明答应孩子某某事,却因心情不好或其它因素没有成行。而他们并不跟孩子解释,只是武断地说:“怎么了?我是答应过你,现在老子不想去,改主意了,怎么样?一边去,别烦我……” 当然,这种言行不一的琐事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但它们会给孩子留下同样的经验,就是“说过的可以不兑现”,“答应人家的事可以轻易推翻”,“可以言而无信”……试想,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最讨厌的就是这种人?! 有的家长喜欢在家里议论人,或把张三说得一无是处,或把李四说得不伦不类,可当张三、李四出现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另一种态度——如果这种反差让孩子感知,他/她就会把这种家长的行为模式纳入自己的生活环境,认为“当面人,背面鬼”没什么不对。那么,他/她长大后极有可能也是这种人,这对他/她的工作、生活很不利。 6.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有些问题,家长不要带着自己的逻辑去考虑怎样回答。而是要切入孩子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比如孩子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来的?”此时家长不要想入非非,也许孩子在幼儿园刚刚认识了一个新朋友,老师在介绍这个他时对大家说:“小朋友们,某某小朋友是从天津来的,大家欢迎……” 所以,你的孩子也可能会考虑同样的问题,其实,他/她是对天津,以及被欢迎的感受有兴趣,此时,家长就要告诉他/她:“你是从北京来的!” 另外,还有的孩子在一定年龄会对死亡产生莫名的恐惧。此时,家长就要循序煽诱地,按孩子的方式向他/她诠释死亡的意义。 如果你家里有这种孩子,建议你跟他/她一起看一部动画片《雪孩子》——从中,让他/她知道死亡只不过是生命的一种转化形式。 7.允许小朋友之间相互走动:比如邻里的小朋友邀请你的孩子到他/她家去玩,在玩的时候可能有礼物互换,或一块糖,或一个小贴画,或一个小玩具……你一定允许孩子之间的这种互动,并在互动时,学会说“谢谢”和“不用谢”等礼貌语言,甚至可以培养他/她表达对礼物的好感,比如“我很喜欢这个小贴画”,或者“我觉得这个玩具可能更适合你”…… 这些互动都是培养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家长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有机会交换礼物,并在交换时表达开心和谢意的机会,那么对这个孩子长大后的人情事故(人际关系),以及真正的商场交易,都有相当的益处。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从小不会和小朋友交换礼物和糖果,他/她长大后很可能就不会交易和交友。 因此,不要让孩子空着手去作客,要教他/她学会先付出,主动给予,而且在孩子们争吵时,家长不要干涉。以此让他们自己处理各种变化无常的关系,这就是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最佳培训环境。 8.不要过分牵挂孩子:孩子的意识空白区,需要家长来填满。这就如同电脑,输入什么样的程序,电脑就自动执行——孩子也在潜意识里无条件地执行着家长的一切程序。 有的家长常常对出门的孩子说:“出门别让车撞了”、“别跟某某野孩子玩!”或在电视里看到某某人就评价“不是好人就是坏人”,或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对某事或某人的强烈反感等,都会给孩子创造一个“非黑即白”的观念,这就是走极端,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不喜欢的人,或矛盾时便不容易转化,比如和人产生摩擦,不容易变通关系,遇到困境时,也只会非此即彼、怨天尤人。 家长,特别是母亲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回来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之类的话,因为孩子不应该为家长的睡觉和饮食负责,严格上说,他/她也负不起这个责,如果他/她真的负了,小大人也就诞生了,那么“代理父亲”或“代理母亲”的命运便等待着他/她。 如何让你的孩子注意安全,或早点儿回家?家长要采取一些技巧+诚意的做法。比如在孩子出门之前,你可以先要求他/她:“你最好在10点以前回来,否则我会担心。”此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反感或别扭,你就对他/她说:“好吧,现在我们调换一下位置,你是我的家长,我是你的孩子,如果是你,会怎样要求我。一定要客观,要对自己诚实,因为做为你的爸爸(妈妈),我是诚实的!”此时,孩子不会对这种换位思考的游戏视而不见。但关键是,家长首先要有诚意。 教育孩子,要像种苹果树一样,该成熟的时候,就让他/她落下来,而不要总牵挂他/她。比如孩子长大了,到了婚嫁的年龄,不要过多干涉,或参杂大人的念头。不去一味地排斥儿女的选择,不要代替他/她处理终身大事。而只是参与意见,提议时,不要说自己,只是客观地表达各种可能性,将选择权交给孩子,并表达你对他/她信任。因为,父母不可能替子女过日子;其次,儿(女)大不中留,留来留去留成仇! 不要总在孩子面前强化家长的心态。比如说:“你少吃点糖吧?口腔不卫生会生溃疡!”本来说这里可以结束了,可有些家长会继续说:“如果你长了溃疡,我会心疼死,你不知道,看着你吃不了东西我有多难受!”说话的同时还伴有痛苦的表情,这就是节外生枝,所谓“跑题”了。家长的目的,应该是传授孩子生活经验,并允许他/她去体会这个经验,而不是重点强调自己的心态。如果孩子习惯接受了家长的这种表达方式,他/她长大后,自然会认为别人的不幸或不良情绪与自己有关,甚至把别人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要知道,孩子是台电脑,“内存”极大,做家长的,一定要为孩子输入健康的程序,而不是病毒程序。是好是坏,不是家长说了算,而是靠实践检验。如果家长认为这样成本太高,就要多请教专家,多学些这方面的知识。毕竟,孩子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9.正确处理和老人的关系:所谓古董,就是当年可用,现在不可用,只能收藏的东西,无论它是盆,是碗,是刀,是钱币……是不是块宝,全看你是不是个鉴赏家。其实,这就好比是老人:当年有能力供你吃穿,养你成人,现在几乎失去了自理能力。 因此我们常说,老人是家中之宝。是的,当你的家里有一件古董时,是不是显得篷壁生辉?而且,它也是镇宅之宝。而这,就好比是老人! 对待老人,要有“护士的心”。就是在尽孝时,不要替代,不要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子女的任务,是为老人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正如护士要为护理质量负责一样。但她无法为患者的治疗效果负责。同样,子女不要去试图改变老人的习惯,不要参与老人的夫妻“内政”。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关系中,不要偏重孩子、忽视老人。吃饭时,父母要先夹菜给老人,一来为孩子做榜样,二来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打个比方:如果家庭是一棵树,老人就好比是树根,父母就好比是树干,那么孩子就是果实。向大树的根浇水,这棵树才会成长,家庭之树才能常青。如果只向果实浇水(把孩子当皇帝),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10.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和睦相处的关系。 上述一切关系健康、成功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和谐的夫妻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去爱别人”。那么,什么叫爱自己呢?这里说的不是自私,而是让自己健康,让家庭和睦,让老少快乐。 “自己”这个概念,从狭义上说,是指自己的身、心,然后是自己的爱人,然后是自己的孩子、老人、亲戚、朋友……首先,这个顺序决不能错乱颠倒,否则就是违反规律,自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进而,这个顺序是潜意识的,不是显意识的,也就是说,这是心灵次序,不代表表面人情。 王阳明发展了儒家学说,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修身,诣为把自己的身心修炼、调教好,那么,你才有资格去成立家庭,诣在才有能力为你的配偶负责,并承担起与他/她共同建立、经营一个家庭的责任。进而,你才有资格去考取功名,或去全然地投入事业(而不是现在的“先立业,后成家”),只有这一切实现了,你才可以去为国出力…… 由此可见,齐家,也就是夫妻关系,便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保障,也是家庭其它一切关系的根本,如何把夫妻关系经营好,是一个家庭和睦与否的关键。家庭的和睦与否,对中国人而言,几乎意味着一切。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 把握夫妻关系,要恪守三个要点。一是牢记一个定律:男人需要被认可,女人需要被爱。 这是天性,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只要活在地球上的人,无一例外。只要把握住这个原则,夫妻之间便没什么大问题。 其次,夫妻之间的交流不用语言,要用心感受。这里要强调沟通的技巧。一般来说,女性不善于就事论事地表达,常常将目标事项转移为感受(心情),比如她明明想让老公多陪陪自己,却偏要责怪老公平时瞎忙;比如她明明在单位与同事产生矛盾,却将此压力发作于老公不做家务等事情上,更有甚者,她会把压力逸出给孩子或老人,弄得一家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也有的先生常把妻子与自己的母亲做比较,如果妻子的某种做法不像母亲,他就会产生抱怨,以至家庭不和。其实,他是把女性神化了,认为亲近的女人都应该是像母亲一样完美,因此妻子若有丝毫的“不完美”,他就会发作。这也是不就事论事。而真实的表达应该是:我太习惯我母亲的做法了,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她会这样做,而你和她不同,所以我不太适应,因此,请你谅解我的发作……而妻子要这样表达:其实我是感觉孤独,这几天在单位的压力太大,我感到无力和无助,因此希望你能多陪陪我,因为每当我不开心时,我爸爸就会陪我,我会比较适应那种亲近的父女关系,所以,也请你体谅我! 沟通的关键是往自己的心里看,而不是一味地抱怨环境,或是指桑骂槐、相互发泄。如此才能做到相互理解,彼此包容。 第三,夫妻间一定要有自己的空间。 我们一般认为的,爱人是自己的另一半这个概念,其实是个误导,他/她是个完整的,只属于自己的人,不是用来为我们补充缺憾的。首先,他/她一定是个完整人,才值得被爱,值得我们尊重,并与之共存。那么,人基本的需要之一,就是自由支配自己。 夫妻做为人类的至亲关系,更要恪守这个原则,否则便极易成为附庸、寄生、依赖等畸形关系,那么后果将是可悲的,由此引申出的其它家庭关系也一定是病态的。 总结分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要读懂自己家里这本经,就会触类旁通地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但了解得再多,都是为了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好,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那么,就让我们从亲子关系入手,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提升我们家庭教育的质量,规范我们做家长的一言一行,开发我们的智慧,为孩子,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追问: 适当的时候可以批评孩子吗? 回答: 批评孩子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时间也要注意,要把孩子看成一个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