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即一个人的品格,形象包括外表行为和名声。它们是一个人的两面,它们共同构成着每个人的独特的符号,显示着一个人曾经怎样地活过,也成为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两者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着。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的地位是不均等的,其中,内在修养决定外在形象。正如雕刻家一样,他之所以能雕刻出美好的天使,是因为他的心中就有一位天使,雕刻只是把内心的想法移植到客观事物上来。如果他的心中没有天使,而是像苏轼看佛印那样,是一堆屎的话,那么即使他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无法雕出一只天使来。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也是这样。外在形象实际是内在修养的雕刻。一个人心地善良,内心高洁,即使他的外表并不好看,但他的形象还是美好的,甚至是神圣的,就像孔子一样。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心毒辣,即使他有再好的装饰,也不可能掩盖他丑陋的内在,这就是“金石其外,败絮其中”所描绘的了。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外在形象其实是内在修养的表现,是被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内在修养,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但是,两者的关系并非决定与被决定那样简单。外在形象有时也能给内在修养以巨大的反作用。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在变化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外在形象有时会对内在修养产生大的影响,使内在修养向好的或不好的方面转变。古代孔子十分重视礼,而礼的实质就是一套行为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对人的外在形象的引导和约束,所以重视礼的实质就是希望改变人的外在形象从而引导内在修养向好的方面发展,这也是孔子思想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反映了。但同时我们必须重视,外在形象的改变能引人向善,也能引人向恶。现在社会的一些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使一些孩子形成了“我就是笨”的自我外在形象的错觉,导致“破罐子破摔”心理的出现,使原本纯洁的小孩走入了歧途。还有“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俗语,也正是反映了偷针的行为影响了内在的修养,最后又通过更恶劣的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道理。因此,在承认内在修养决定外在形象的前提下,我们不能忽视外在形象的巨大反作用,包括好和不好的方面。
当然,在现实中,两者的关系并不一定十分显眼,特别是那些以“美好”形象掩饰丑陋内在的情况。但我们必须知道,这样的是少数的,而且我们应该相信,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一天,没发现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因此,内在修养决定外在形象,外在形象对内在修养有巨大的反作用。内在修养是主要的,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外在形象造成的影响。我们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引导自身向前发展,才能享受交往中、人生中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