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阔叶植物

2022-04-10 旅游 96阅读
  阔叶植物  1.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我国温带地区最主要的森林类型,构成群落的乔木树种多是冬季落叶的喜光阔叶树,同时,林下还分布有很多的灌木和草本等植物。我国温带地区多为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光照充分,降水不足,适应于这些环境特点,多数树种在干旱寒冷的冬季,以休眠芽的形式过冬,叶和花等脱落,待春季转暖,降水增加的时候纷纷展叶,开始旺盛的生长发育过程。组成我国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栎属(Quercus)、水青冈属(Fagus)、杨属(Poplus)、桦属(Betula)、榆属(Ulmus)、桤属(Alnus)、朴属(Celtis)和槭属(Acer)等。很多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也是跟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森林类型,很多行道树和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等都是以这种森林类型为主。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过渡森林类型,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该森林群落内物种丰富,结构复杂,所以优势树种不明显。亚热带地区也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主要是在秋冬气候变干、变冷,相对比较高大的并处于林冠上层的落叶树种此时叶片脱落。第二或者第三亚层的常绿树种比较耐寒,有时林分内的常绿树种的成分增多,树木较高,形成较典型的常绿与落叶树种的混交林。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苦槠(Castanopsis)、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冬青(Ilexchinesis)、石楠(Photiniaserrulata)等。该森林群落保存有很多重要的珍贵稀有树种,很多是第三纪孓遗物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如珙桐(Davidiainvolucrata)、连香树(Cercidiiiphyllumjaponicumvar.sinense)、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钟萼木(Bretschneiderasinensis)和杜仲(Eucommiaulmoides)等。  3.常绿阔叶林  该植被型分布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夏季高温潮湿,冬季降水较少。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林木个体高大,森林外貌四季常绿,林冠整齐一致。壳豆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特征种。在森林群落组成上,更趋于向南分布的水热条件约好,树种组成越是以栲属和石栎属为主,在偏湿的生境条件下,樟科中厚壳桂属的种类更为丰富。常绿阔叶林树木叶片多革质、表面有光泽,叶片排列方向垂直于阳光,故有照叶林之称。  4.硬叶常绿阔叶林  我国硬叶常绿栎林通常是指由壳斗科栎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其中绝大多数种类生长于海拔2600m~4000m之间(李文华,1985;杨钦周,1986;梁红平,任宪威和刘一樵,1990),主要分布在川西、滇北以及西藏的东南部。该植被型中的树木叶片很小,常绿,坚硬,多毛,分布区主要在亚热带,夏季高温,植物为适应夏季环境条件常常退化城刺状。并这里虽然具有明显夏季雨热同季的大陆型气候特征,却与夏旱冬雨的地中海型气候区的硬叶栎类完全相同。从物种多样性看,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林种类远比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丰富得多,而且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杨钦周,1988)。喜马拉雅地区高山栎组植物在形态及对干旱生态环境的适应上,与地中海区冬青栎有很大相似性(李俊清,1996c;贺金生,陈伟烈,王勋陵,1994)。我国学者曾将高山栎类误定为冬青栎,实际上,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类除川滇高山栎(Q.semicarpifolia)分布在阿富汗、印度的库蒙(Kumeng)、不丹和缅甸北部之外,其余种类都是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种(杨钦周,1988)。Pons&Vernet(1971)和Barbero,Loisel&Quezel(1992)通过花粉化石研究表明,Q.ilex可能起源于渐新世,认为第三纪时冬青栎遍布南部欧洲,而那时地中海型气候尚未形成。另外,冬青栎传粉受精作用发生于7月,这一事实也支持这一假说。冬青栎较高的生理可塑性也说明它是在地中海气候的形成过程中保留和发展起来的。虽然目前冬青栎主要分布于地中海盆地,但很有可能不是地中海起源的(梁红平,任宪威,刘一樵,1990)。许多古植物化石研究表明,冬青栎自中新世晚期到现在一直分布在欧洲,似乎并未分布到东亚,这说明中国-喜马拉雅硬叶栎类与地中海硬叶栎类没有直接联系(杨钦周,1988)。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常绿阔叶林自上新世中晚期就大量存在,在青藏高原和地中海之间,在欧亚大陆与北美之间曾经发生过植物交流和传播,喜马拉雅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可能是二者在发生和演化上具有相同的祖先而且平行发展。喜马拉雅地区的硬叶栎林,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热带植被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直接衍生和残遗的类型,有些种是第三纪的残遗植物(梁红平,任宪威,刘一樵,1990;杨钦周,1988)。但关于二者的发生过程和传播途径,至今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需要在植物学、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各方面研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