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演讲稿怎么写

2020-05-07 社会 46阅读
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高信息、强竞争的情况下,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全民族的心理素质,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优化心理健康途径,预防心理疾病,纠正不良心理,促进身心健康与人格完善,都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心理卫生的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一直是“没有查出疾病就是健康”。这种“无病即是健康”的传统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所持有。很多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也是片面的,自认为没有什么心理烦恼、心理困惑,就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学不学心理健康知识,重视不重视心理健康与自己无关,自我感觉良好。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学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要求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因素及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现代健康的概念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实际上主要指人的健康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个方面。
1946年第三界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次大会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志:“(1)身体、情绪、智力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就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以及反映适度、人际关系协调、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状态。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我们得知,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有关学者也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健康观:健康应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积极安排自己的各种生活及活动,智慧、情感和躯体能融为一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充满生机,且富有文明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活动研究的复杂性贯穿于包括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全过程。人的心理绝非整齐划一,各人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外部表象也千差万别,因此健康的标准也难非常精确,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都是相对的,往往受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完全形成一致的意见。根据目前大学生应具备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个体能比较正确、全面的了解认识自己,能正确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能全面了解、客观评价自我,有“自知之明”;能悦纳自我,自信乐观,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在自我体验方面,自尊自爱,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轻贱;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够自强独立,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 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健全的统一人格要求个体在正确思想指导下,使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诸方面统一起来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信念、理想和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行能协调一致,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与集体融为一体。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满足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能与人平等相处、共享欢乐,善于处理复杂情况,运用健康的幽默法排解各种尴尬局面,少有敌意、猜疑、嫉妒、畏惧的心态;与人交往,多有信任、同情、友善、尊重的心态。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能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善于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有知心朋友;能善于化解冲突和矛盾,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保持与他人和集体的协调关系;有幽默的同情心,就是在不愉快的情况下或甚至有潜在的痛苦时,只要没有受到心理和身体的严重伤害,就有欣赏和表达诙谐的能力,这种幽默的精神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4、 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适应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顺应,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和认识,能主动调节自我,积极适应环境,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使自己的思想、目标和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
5、 具有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手段、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坚强的个人意志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善于分析情况,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同时又不固执刻板;能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抵制不正当的诱惑,不放纵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逆境时,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并有必胜的信心。
6、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待学习;能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乐于实践,反复磨练,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
7、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指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暂时性的剧烈情感。如愤怒、恐惧、喜欢、悲伤等。情绪积极稳定主要表现为情绪积极而不消沉,情绪反映灵敏而适度,感情真挚而稳定;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境,对生活、事业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具有调控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环境变化相平衡的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同时,不同的年龄,不同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时,应从实际出发,从个体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到客观、全面、准确。
上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它只是反映了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而不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
三、心理健康对人生的意义
1、 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统一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是人们进行工作、学习、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和谐发展;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有积极的人生体验。
2、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从某种角度讲,心理疾病比生理疾病对人的身体危害更大。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对人生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应学习和掌握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做心理保健,常做心理“美容”,经常清除心灵上的“垃圾”,以矫正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保持心理健康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人的生理和心理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联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长期笼罩着一个人的心灵,就会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而较低的神经中枢机能却亢进,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我国的传统医学和养生思想中,古人早就提出了消极情绪可以致病的经验概括。其中特别强调七情失调会引起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等生理疾病。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心理因素,古人认为七情太过,而生百病,他们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忧伤肺。因此,强调情绪稳定和精神愉快,防止过度的情绪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的变化会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异常和不适,持久的情绪压抑或消沉则会导致生理器官的功能失调或病变。特别是各种严重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溃疡病、皮肤过敏等,都和情绪以及心理有一定的联系。这说明心理健康状况对生理健康起很大的作用,甚至有些病可以说是“病由心生”。
事实表明,心理健康不仅有利用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愉快的生活,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在挫折和逆境中处之泰然,在社会变革和生活灾难面前知道变通,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
第二节 加强心理锻炼,学会心理调适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为最后形成,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基本条件。
因为心理健康问题所涉及的要素有很多方面,其内在结构也非常复杂,下面仅从学生人生态度的确立、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心理调适等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处于人的心理现象的更高层次,是个体主导心理活动和行为选择的灵魂和准则。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趋向定型时期,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南和保证,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丧失信心和追求,不会在身处逆境、遭遇挫折而一蹶不振或导致心理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科学地对待社会、人生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环境有适度的心理反应,防止心理反应失常,促进心理健康,使自己处于一种乐观奋发的精神状态之中,乐观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有利于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防止心理障碍的发生。总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保持心理健康,战胜一切心理动荡和不安的最基本条件。
二、增强心理品质锻炼
1、善于认识自我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确立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找准自我评价的标准,客观地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不以自己之长而骄傲,也不因自己之短而自卑;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自信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乐观而不盲目,克己而不过分;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2、意志品质坚强
意志是一个人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在人的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犹如汽车上的方向盘,主导着人的行为,又如制动器在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刹车或减速。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遭遇各种挫折,能否始终不愉地坚持目标,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成就事业,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所以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个性。只有果断坚毅、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
3、有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并借助心理学书籍来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自觉地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那些不健康的观念、想法,用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自己。注意自己的性情修养和心理保健,使自己的精神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中,不受或少受那些不良刺激和影响。
三、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满意的感受、愉快的心情,主要来自较好的精神修养。心理健康的人,也不是对任何事物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情,而是善于控制和调整自己。例如。有的人感到烦躁时,会选择柔和的音乐听,以使自己的心情宁静;有的人感到忧郁时,去听一些雄壮或激昂的乐曲上,以使自己兴奋起来。通常所用的自我调式的方法有:
1、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个人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主要是用崇高的理想、生活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鼓励自己,安慰自己,调整不良的心理。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不自卑,不自傲,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学会从零开始,心向未来;在学业上要追求无止境,在生活上要知足常乐,要学会知足。
2、情境迁移
遇到苦闷或愤怒的情境时,可以把注意力从消极的方面转移到积极方面去,尽量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使自己的情绪恢复到稳定。比如,可以听音乐,散步,和知心的朋友聊天,逛公园等。这对消除烦恼,缓解紧张的情绪大有益处。
3、情绪宣泄
心理学家认为,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个体在产生痛苦时、悲伤忧郁时,通过适当的方法、渠道进行发泄,达到减轻痛苦的目的。如向师长亲友、同学朋友倾诉一番,把自己的委屈、烦恼、痛苦诉说出来;或大哭一场;或干脆通过体力劳动、唱歌、运动等形式发泄一下,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或在空旷的田野上大声喊叫,既能呼吸新鲜空气,又能宣泄积郁。
4、必要的咨询
当遇到困惑和挫折时,可以咨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以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向他们诉说内心的困惑或心理障碍,以求的他们的帮助和开导。
5、讲究处事技巧
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不妨暂时避开对方一段时间,或找亲朋好友倾诉一番,这么做并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或因某种事情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最好把这件事尽快忘掉,不要去想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好配合转移思维,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方面去,这种重新投入到新的一件更高尚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以冲淡感情上的不愉快或痛苦的现象,称之为“升华”。
6、学会自我放松
这种方法是要学会四肢放松,并获得安静,能有意识地去感受四肢的松紧、轻重、冷暖的程度,从而取得放松的效果。自我训练法能改善生理功能、交感神经活动降低,心率、呼吸频率减慢等,可达到排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7、常做“心理美容”
每个人都有心理缺陷,这就好比人的身体相貌总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样,并非是什么疾病。经常进行“自醒”,反观内照,如果能够及时调整就是给自己的心理做了美容,对心理健康大有益处。
8.发展多种兴趣
比如书法绘画、唱歌跳舞、体育运动等。特别是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宣泄情绪外,还能培养互相合作、敢于对抗、勇于向上的品质,从而通过锻炼体能达到带动“心能”的目的。
你应该满意吧!希望能给你帮助。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