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作为整张行测考卷的第二部分,是对于对大家语言基础的整体性考察,共计40题。其中,逻辑填空为10—20道题左右,以2017年和2018年为例,在省市的考卷中,都稳定在20题。所以,逻辑填空在整个言语部分,是占有非常大比重的。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是从小说汉语学语文,所以,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不会像数量关系题目一样,掌握了一个公式就能做出一种题型。出题人更多的是考察大家整体的语文素养和言语积累情况,这种积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一、 词汇量大
之前逻辑填空题目设置形式,一般是以一空、二空为主,而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整体难度的加大,在逻辑填空部分,逐渐以二空、三空为主,甚至在国考中出现了四空的题目。每个空都需要在选项的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那么,如果是四个空,就需要大家掌握16个词语,这还是在一道题目之中,那么10道题目呢?20道题目呢?这么一想,在这一部分所需要的词汇储备量是非常大的。我们预估,考生至少要掌握1000个词语,才能完成这部分的基本储备。那这些词汇储备从哪里来?如果考前再进行储备就已经为时已晚了,需要大家打好提前量,每天至少储备10个,积少成多,才能循序渐进的完成基本储备。当然,这些词语积累不能仅限于我们所说的“实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还包括一些常用成语以及短语,比如之前考过“拾到篮里便是菜”“各人自扫门前雪”等。
二、 高频词汇增多
词汇量逐年增大,考试难度逐渐增大,大家的备考压力越来越大。但是还是有一些对我们聊以安慰的好消息的,逻辑填空中高频词汇逐年增多。所谓“高频词”,就是一些常考词汇。在国考中考过了,再在省考中继续考察。去年该词作为一个正确选项出现,今天作为一个错误的迷惑选项出现。那这些经常出现的高频词,就会是我们复习的一个重点。大家应多做历年的国考省考真题,尤其是近5年来的真题,这都是大家进行提前积累的一个法宝。比如,“一蹴而就”,这个词就是一个非常高频的词语,“蹴”,踏。“就”,成功。所以,“一蹴而就”指的是“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而且,这个词语通常会用在否定句当中。再比如,“空穴来风”,这个词语是一个经常会被大家误用的词语。原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其实是“有根据”的意思。而我们经常会误用为“消息来源没有依据”。如果考生平时在复习的过程中没有积累过,考试的到时候就会有很大可能选错。当然,这些积累也是要提前来进行的,所以现在立即着手才是正确选择。
三、 把握语法规则
所谓语法规则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谓宾、定状补”。而事实上,在我们从小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其实是没有专门的模块来学习语法的。这也是我们平时言语积累的一个素养体现。例如:
中国人做事情爱面子,而西方人做事更多的考虑实际。中西方看待问题的角度有____。
A、 大相径庭 B、天壤之别
根据题干,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表示中西方“不同”意思的词语。但对比选项,两个词都表示不同。有什么区别呢?“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一般在句子中充当谓语。而“天壤之别”,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所以,这个词语是一个偏正结构,是一个名词,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而题干中,主语为“角度”,谓语动词为“有”,设空位置需要的是“有”
的宾语,所以应该填入一个名词,故而选B。
四、 了解语言习惯
所谓的“语言习惯”,就是固定搭配,我们在考试中遇到的一些词语,是有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的,没有哪一本书明确做出规定,但是人们千百年来就是习惯于这样搭配。比如“发挥作用”,“发扬风格”。所以这些习惯用法的积累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逻辑填空的备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