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当中,为什么昆曲被称为“中国百戏之师”?

2020-05-24 文化 168阅读

很多年前,读明人袁宏道的散文《虎丘》,其中对昆曲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那是四百年前的情景了,在苏州虎丘,千人聚会,为的就是唱昆曲,听昆曲,赛昆曲,那时,昆曲不是象牙塔里的艺术,文人雅士迷恋,一般的老百姓也喜欢哼几句。

昆曲爱好者在虎丘赛唱,犹如山民在山林间斗歌,开始时千百人相互应和,来自各地的昆曲爱好者争相吟唱,但是唱到后来,就只剩下了真正的行家。

袁宏道对那些行家演唱昆曲的描绘,实在是美妙绝伦:“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这样的昆曲比赛,一直持续到深夜,到最后,只剩下唱得最好的,千百人只听一人演唱:“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读到这里,我常常想,那唱到最后的“一夫”,究竟唱的什么曲,为什么如此感人。在阔大的虎丘,千百人在月色下听一个人唱,万籁俱寂,鸦雀无声,只有目光里闪动着感动的微光,那是何等的美妙,遗憾的是不能回到四百年前去探究个明白。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在中国盛行了二百多年,从明代万历一直到清代嘉庆。昆曲的兴盛,也推动了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史中那些戏剧名作,大多是为昆曲而作,譬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袁宏道在《虎丘》一文中描述的盛况,正是昆曲鼎盛时期的生动写照。昆曲后来逐渐被京剧取代,历史上记载的“花雅之争”,以“花”(京剧)盛“雅”(昆曲)衰告终,其中大概有很多原因。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昆曲的宫廷化、小众化,虽高雅却脱离了大众。京剧是新生的剧种,传达了民间的声音,所以赢得老百姓的欢迎,这和昆曲当年的兴盛同出一理。然而昆曲在和京剧的竞争中,也影响了京剧,京昆互相融合,出现了全新的气象。近代的京剧大师们没有一个轻视忽略过昆曲,如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荀慧生 ,都精通昆曲,在昆曲的韵律中,他们的艺术得以升华。

昆曲已经有了六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虽然被京剧取代,但生命力并没有消失。二百多年来,昆曲一直没有退出舞台,一代又一代昆曲传人们坚守着昆曲的舞台,竭尽全力演绎发展昆曲艺术,古老的昆曲薪火相传,如扎根岩缝的苍松,虽孤寂艰辛却枝干峥嵘,风姿不衰。

我对昆曲的了解,是从电影开始的,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先后看过几部昆曲电影,那些悠扬曲折的音乐、古雅华丽的唱词,还有舞蹈般飘逸的身段动作,都使我难以忘怀。这是最能表现中国古典美的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有机会看上海昆剧团演出《长生殿》、《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传统昆剧,还看了一些著名的昆剧折子戏,如《游园惊梦》、《拷红》。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古老的昆曲能使人沉静,使人感觉到做一个中国人的优雅,以及我们身后博大悠远的文化艺术背景。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