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诺贝奖经济学奖正式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因对“行为经济学”的贡献,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揭晓——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获得这一殊荣,理由是其在行为经济学的成就。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家最终花落理查德·塞勒。一是从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交叉关系的角度,过去10年,已有三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相近领域获奖,除今年的理查德·塞勒外,还有2012年的埃尔文·罗斯和劳埃德埃·沙普利、以及2013年的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和罗伯特・J・席勒获奖;二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过去10年,全球金融市场似乎再次进入“平静期”,而理查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研究,除了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和政府政策之外,更为重要的领域恰恰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参考。
就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而言,理查德·塞勒与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J・席勒有极大的相似性,二人均将心理学嫁接到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之中,且他们的理论建树均有益于大众投资者理性参与金融博弈。稍有不同之处仅是,理查德·塞勒坚守经济学家的严谨,而罗伯特・J・席勒除部分严谨的学术论文外,还写作出版了较多的财经畅销书(《非理性繁荣》、《动物精神》和《金融新秩序》)和大众媒体财经专栏。
传统的经济学研究,叙事较为宏大、传统的经济学家以建议“国富民强”为己任、以做政治家的经济顾问(或经济导事)为毕生之志向,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也是集大成式的,广泛涉及到货币、就业、生产力、自由市场、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如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等等。
“相比其他行为经济学研究者,理查德·泰勒最大的贡献是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政策制定中,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讲师、美国密歇根大学行为经济学博士江明介绍,15年前,理查德·泰勒在美国提出了“Save for tomorrow”(为了明天储蓄)计划。
长期以来美国人在消费主义影响下,不愿意储蓄。虽然从经济学上看,储蓄有利息收入,但现实中人们缺乏理性和长远考虑,不愿意为了“明天”而减少今天的消费开支,很多人因为在退休后入不敷出、生活困难。
如今行为经济学在中国还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沿着理查德·泰勒当时奠定的方向,今天行为经济学已经加入了大量新的工具,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助推这门学科快速发展,它还与神经生物学、心理学角度等学科交叉关联,形成了神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