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2-03-18 教育 93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探索、创新、发展。实施新课程标准,就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显得十分重要。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消除学生紧张心理,使学生敢问。要培养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1、胆小、紧张,怕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不愿生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生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生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同学提问,对教材提问。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来探索几何命题。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探索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改教师讲思路为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思路不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过程中,体会方法,尝试创新。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启发引导。二、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从敢问进而发展到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深化的第二个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1、主动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用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情景,由长方形变形后成平行四边形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而后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由操作、探讨交流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不断提出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也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尝试实践的氛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和合作精神,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又丰富了实践活动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激趣引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原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情境,在激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出问题。三、激励学生大胆表述,使学生乐问。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或肤浅、或离奇的问题,教师也要对之予以肯定,并从中捕捉智慧的闪光点。爱因斯坦从小就有提不完的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稀奇古怪,令人难以理解,但就是因为他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乐于提出一些问题,所以他后来成为了世界少有的科学泰斗。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级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男女生课堂常规比赛,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样好。教师发奖,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吗?对花的数量不一样多,引起学生不满,抗议不公平。应该怎样分呢?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来。练习部分,设计的问题是:教室里要布置一个学习园地,老师做了8朵花,摆在正方形学习园地的四周,要求每条边摆得一样多。你想怎么摆?学生的方案:每边摆2朵花,也可以每边摆3朵花。学生交流了设计的方案后,受到启发的学生提议,把学习园地设计成下面的形状,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别展览数学、语文、外语、美术作业。但是不知道怎样平均分?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种,展示了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来看,学生从中体味到提问的乐趣,这种乐趣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只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