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洞察学生,为学生心灵把脉
对学生,教师不应该是“雾里看花”而应该是“明察秋毫”,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情况应该全盘了解,以便教育时能对症下药。通常的方法有观察法,即对学生日常行为包括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如发现异常苗头,应及时采取对策。其次是谈话法。谈话法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得到教师一般观察所未能发觉的信息,更好地对症下药。三是调查法。对一些学生认识模糊,教师不能妄下结论,草率行事,要通过深入调查(含问卷调查)的方法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再作出正确判断。总之,只有全面洞察学生,才能为学生心灵把脉,为学生正确导向。
二、关爱学生,为学生成长铺路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复杂的情况可能会给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洞察学生心灵的基础上,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爱的滋润,不断优化他们的心理健康环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开锦绣前程。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基础的较为系统的心理知识,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立足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实用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如培养注意力、训练记忆力、发展思维力及激发兴趣、磨练意志力的基本方法;同时,要抓好典型引路,弘扬传统美德;此外,建立“心理信箱”。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解除学生烦忧,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学生对老师不敢或不便当面说的,在信中可以写。教师收信后要分类整理登记。对一般问题,可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对特殊问题可找特定学生特别解决。还有一种方法,是“诗教法”。在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中,诗教在心理课上有独特的功效。笔者曾结合八年级心理课程教材分别为学生写上解决心理问题的几首小诗,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学生喜闻乐见,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做受欢迎的人”一课时,写下了“人要受欢迎,真心对待人,友情宜珍惜,融入开心群”。言简意明的小诗点缀着学生的成功之路。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日记、周记、书信或者电话与家长联系,打开心灵窗户,传递真纯情感,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锻炼学生,为学生成才把关
学生的成长,外因是条件,内在是关键。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增强学生自身免疫力、抵抗力,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将教师的外部激励内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让学生在“知、情、意、行”的每个环节体验中。提高优化心理品质的效率。开展社会调查,激发上进心。如调查当地历史和现代名人;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化。演讲名人故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名人之所以成功,除了其他条件外,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关键。如张海迪的故事,洪战辉的故事,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自信、自尊和自强。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知识情境问答活动。让学生点亮盏盏明灯,培植自己兴趣的幼苗,坚守快乐的阵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而且应该是心理的医师。有了这样的教师,学生才会在健康的人生道路上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