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思维导图的一个要点,我认为就是不要预设定式,尤其是在用它摸索不熟悉的产品或领域时,不要预设你要做的是一张功能图还是UI元素图。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把你对产品、概念或领域的认识按你的思路把它自然发散出来。当然,在制图过程中,你的思路会逐渐清晰,这时可以再逐步理清和修正图中元素的逻辑,让最终以发散思路形成的导图不失严谨。
上面有提到,在制图过程中,可以逐步制定出导图的逻辑。关于这两张图,我对图片中所呈现逻辑的定义是这样的(以cpjobs为例):
中心主题是产品的名称“cpjobs iOS app”。
中心主题的下一层子主题(简称第一层),这一层是整体功能模块划分,基本上就是在登录前和登录后,从app菜单看到的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制作方对app整体功能模块的切分。
列出第一层的功能模块之后,再查看是否还有下层功能(子菜单)。如果有,在第二层继续列出,比如“My account”和“Applied jobs”(“Applied jobs”只对登录用户可见)为“Profile”的下级菜单;如果点击第一层菜单进入的是表单界面,则在第二层列出界面上的元素,例如“Forgot your password”这个表单里需要填写的元素是“Email”,同时这个表单里还有一个操作点——发送Email的按钮“Send”,为了区别其他元素,以红色字列出。
如果表单界面隐藏的比较深,按以上逻辑可以延展至第三层、第四层。
有的时候,一个界面可能包含多个功能点,这时,需要依靠经验在导图中对它们进行抽像并归类,比如第一层的“Login”,它只有一个界面,里面包含了email登录、Facebook登录、Google+登录、Linkedin登录,凭经验,可以在导图中把后三者归纳为第三方登录“Connet with”,它与“Email login”同属“Login”的子主题。又比如“Search jobs”的搜索结果“Results”,这一层它有一个对搜索结果进行分组排序的功能,可以按“Date”、“Job level”、“Experience”进行分组排序,可以把这个功能点抽像为“Group by”,并以红色字表示。
对于列表(list)界面,可以用单词的复数形式表示这是一个集合、包含了多条记录,比如“Results”、“Saved jobs”(如果是中文,我想可以用“结果集”、“职位列表”等类似的字眼表述,当然,也可以用另外一种彩色字体表示)。
不同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虚线带实心箭头的关联线表示。比如“Job”-“Save / Unsave”和“Saved jobs”的关联,表示保存的职位可以在“Saved jobs”列表中找到;而“Hot categories”-“Advanced search”和“Search jobs”的关联,表示这两者是相同的功能。如果担心关联的逻辑不够明显,可以在关联线上注上关联词。
总结
思维导图的目的是理清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它导出我们对一件事物从整体到细节、从粗略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它首先是发散性的,经过反复修正最终可以形成逻辑。这种逻辑,可以运用颜色、命名规则,还有制图工具中的其它符号表示。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定义导图的逻辑。
具体制作的话,可以使用MindManager,它可以很好的和office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