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生”有四种意思:
1、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如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出处:明代叶盛《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
释义:第二天,国子监祭酒带领学校的生员山表谢恩。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释义:所以,做君主的,是掌握万事的原则,而授予众儒生的职事的。
3、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出处:唐代韩愈《进学解》:“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
释义: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
4、各种生物。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
释义:地,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物的植根之处。
扩展资料
补诸生
关键在这个“补”字上,一般指进入国学学习,类似于今天的免试入学。国学也叫国子学,也叫国子监,都是皇亲国戚王公重臣子弟才有资格入学,不需要考试,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
民间极端俊异者,也可进入,但须由地方层层考试选拔推荐。学习生活费用、往返省亲路费,国家负担。“国子”就是国家之子,就是皇亲国戚王公重臣之子弟。
附生
明清时附学生的简称。古代科举名词,始于明代。明代在廪膳、增广生定额之外所取的府州县学生员,因附于廪膳、增广生之后,故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相沿。
廪生
廪膳生员,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清代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
例生
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清朝康熙年间,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不久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