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坐针毡
rú zuò zhēn zhān
[释义]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吉平只是大骂;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
[正音] 毡;不能读作“tǎn”。
[辨形] 毡;不能写作“毯”。
[近义] 坐立不安 手足无措 局促不安
[反义] 泰然自若 心安理得
[用法] 多用来形容心情不安定。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和“坐立不安”都形容心神不宁;但~含有比喻色彩;比“坐立不安”更生动。
[例句] 儿子离家出走了;一张字条也没留下;两口子捶胸顿足;~。
[英译] sit on pins and needies
[成语故事]
西晋时候有个叫杜锡的人,学识渊博,性格非常耿直,在做了太子中舍人以后,多次规劝晋惠帝的儿子愍(mǐn)怀太子。愍怀太子不仅不听劝告,反而对杜锡心怀怨恨,便故意在杜锡坐的毡垫中放了一些针。杜锡没有发觉,屁股被扎得鲜血直流。第二天,太子故意问杜锡:“你昨天出了什么事?”杜锡难以开口,只好说:“昨天喝醉了,不知道干了些什么。”太子说:“你喜欢责备别人,为什么自己也做错了事呢?”
芒刺在背
máng cì zài bèi
[释义]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语出] 《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正音] 芒;不能读作“wánɡ”。
[辨形] 刺;不能写作“剌”。
[近义] 如坐针毡 坐立不安
[反义] 泰然自若 若无其事
[用法] 常作“如”、“像”、“犹如”一类表比喻的词的宾语;也常作“感到”、“觉得”一类表感知的动词的宾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辨析] ~和“坐立不安”;都有“坐也不安;立也不是”的意思。但不安的原因有差别。~是由于心里惊慌害怕而不安;“坐立不安”是由于心事重重;心情焦虑或烦燥而不安。
[例句] 丽丽害怕妈妈发现她打碎了花瓶;坐在椅子上~;如坐针毡。
[英译] feeling uncomfortable
[成语故事]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即位。史称汉昭帝。按照武帝的遗诏,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桑弘羊等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昭帝的寿命不长,21岁就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霍光把武帝的孙子刘贺立为皇帝。后来,霍光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堪,整天寻欢作乐,经与大臣们商量,把刘贺废掉,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不过刘询也非常清楚,霍光的权势很大,自己的生死存废完全决定于他,因此对他很害怕。刘询即位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去谒见祖庙。到了那一天,宣帝乘坐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霍光就坐在马车一侧陪侍,皇帝见霍光身材高大,脸容严峻,不由自主地觉得非常畏惧,惶恐不安,就像有芒刺在背上那样难受。此后,宣帝见到霍光,总是小心翼翼。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乘车时再也没有他陪侍,宣帝才感到无拘元束,行动自由了。
坐立不安
zuò lì bù ān
[释义]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语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寻思去计;坐立不安。”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坐卧不宁”有别:~多用在口语里;“坐卧不宁”多用在书面语里。
[例句] 儿子第一次出远门;今天回来;妈妈在家等得~。
[英译] can neither sleep nor sit st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