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高校如雨后春笋,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不少高校特别急功近利,片面突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我们的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部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处在逐步树立的阶段,容易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为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加强,其中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体体现为从艺术、文学、人文社会、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审美情趣、科学素质、人文修养、文化品味方面不断实现提高”。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离不开科学进步,而且也离不开人文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价值、人的生存,重视人的素质以及情感的全面发展,为时代培养优秀的新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的高校教育中,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教学和科研都是围绕专业来设置课程,重视实用专业的设置,注重自然科学教育,注重技术的培养和训练。大部分高校是单一的“专业加基础”课程格局,人文素质课程不超过总课时的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灌输“技术至上,实用为主”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一般不具有经济和技术效益,甚至可以说是“务虚不务实”的学科,这在价值取向上就决定了人文教育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另外,人文知识源远流长,单单我国的文化传统就分为四种:由清代上溯周秦的中国古典文化大统;“五四”新文化传统;延安传统;“文化大革命”传统,这是海外学者划分的。而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自己的,再加上西方国家的人文知识,这些文化纷繁复杂,学术价值上又能见度低,所以人才的成长和学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