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翻译下面这段话?

2022-03-10 综合 145阅读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译文:
苗傅、刘正彦作乱时,魏公张浚在浙江嘉兴,商讨举兵以清王室之患。一天晚间独坐之时,随从都睡了,忽见一人拿着刀站在烛架之后。张知是刺客,从容不迫地问:“莫非苗、刘二人派你来杀我么?”回答:“是的!”张说:“要是这样,把我的脑袋拿去吧!”那人说:“我也读过书,岂肯给贼人效力?况且我公如此忠义,怎忍下手?只怕我公防卫不严,还有陆续派来的人,所以来通知一声。”张问:“想得到金银绢帛么?”他笑了笑说:“杀掉我公,还愁没有钱?”张又问:“那么留下来当差行么?”他回答:“我还有老娘在河北,不可留。”问他的姓名,低着头不出声,撩衣一跃上房,瓦片没一点响动。当时月白如昼,他飞一样的消逝了。明天,魏公取出死囚一名斩首,说;“这是夜间捉到的奸细。”魏公后来常常到河北去打听,始终不见此人。这又比刺赵盾的鉏麑强多了!谁说世上没有奇男子呢?大概是唐代剑客之流吧!

============================================
原注: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晋灵公恨大臣赵盾多次进谏,派其行刺。清晨前往,见盾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忍下后,退而触槐自杀。事见《左传宣公二年》。
按本篇实有其事,《宋史张浚传》:“初,浚次秀州,尝夜坐,警备甚严,忽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曰:‘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浚问欲何如?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浚下,执其手,问姓名,不告而去。浚翌日斩死囚徇于众曰:‘此苗、刘刺客也。’私识其状貌物色之,终不遇。”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人攻扬州,高宗仓皇渡江出逃,大将王渊与内侍康履护驾至镇江。奉国军节度使刘光世未赶上护驾,怕高宗怪罪于他,便在驾前哭泣诬告王渊专管江上海船,不给他所部兵马渡江。渊一气之下,斩江北都巡检皇甫佐以自解。自此,渊失众将心。统制官苗傅自负世代为将,因渊被重用,嫉妒不服。时,宦官康履专权,与渊关系甚密,及渊入枢密府,傅等疑其由康履推荐,由此更怀恨在心,便暗中与威州刺史刘正彦密谋,以除宦官为名,设伏兵于城北桥下,待渊退朝,一拥而上,将其擒拿,诬以勾结宦官谋反,先斩渊,后杀康履等宦官百余人。逼高宗退位,拥立先皇幼子赵旉为帝,改元明受,隆佑太后垂帘听政。苗、刘二人以为妇人孺子执政,可以为所欲为。苗傅、刘正彦发动的这场叛乱,史称“苗刘之乱”。
在这次叛乱中,在秀州拥有重兵的韩世忠的儿子以及夫人梁红玉也被叛军扣压。但韩世忠善于用兵,作战勇敢,威名素著,苗傅等人对他颇为忌惮,对梁红玉母子颇为客气。
叛乱发生之后,宋高宗的行动已是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隆裕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催促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勤王,并由太后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封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这里商量妥当,朱胜非就对苗傅说:“韩世忠听到事变后,不立即前来,说明他正在犹豫,举棋不定,如果你能派他的妻子前往迎接,劝韩世忠投奔你,那么你力量大增,别的人就用不着惧怕了。”苗傅听后大喜,认为是一条好计,立即派梁红玉出城,梁红玉回家抱了儿子,跨上马背,疾驰而去,一昼夜赶到秀州。韩世忠在了解了一切情况后,当即会同张浚、刘光世,带兵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苗傅、刘正彦被生擒,后被凌迟处死。高宗复位后,下令为王渊等人平反,追赠王渊开府仪同三司,累加少保,并升任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