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科举制度到当今高考你有什么看法?

2020-04-24 教育 293阅读
一转眼,高考于我已经是十多年前的陈年旧事。对每一个高考“成功”的人来说,高考犹如尘埃之于蚌——蚌分泌出眼泪将尘埃重重包裹起来,最后形成了一颗珍珠。于是,尘埃成了蚌生命的一部分。
但是,对于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来说,高三备战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个人的磨砺是生长性的,能够以成熟、豁达作为结局。而在部分学生的记忆中,高考却是一道难言的伤痕。“几家欢乐几家愁”正是高考的真实写照。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文官选拔制度。我国古代官吏的选择方式在科举制度以前就有很多种。世袭,这是最见简单的一种(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称为“恩荫”);还有“养士”、“察举”、“九品中正”制度等。科举制度出现于隋唐时期,比起以上提到的种种方式,科举制度可说是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个进步:它让无数真正的人才和自认的人才徒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有机会。
但是,诸如我们所知,科举制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问题,特别是到了后期,竟然造成了国家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民族整体文明素质的日益枯窘,国家越来越混乱和贫困。这些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些疑问,不应该只属于科举制度,或者,也不只属于古代。(这是一个深层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欢迎朋友们来讨论)
这里,我粗浅谈谈高考与科举的异同。

异:
形式:科举制度是文官选拔制度,明确把文化水准看作是选择官吏的首要条件,主要是考文学修养和对诸子经典的熟悉程度。而近年高考以文理来划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语、数、外,再分别加文综和理综,这意味着每个考生至少都要重点学习六门课。从考生的综合素质上讲,高考比科举更能造就“多面型”人才。
目的:虽然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但是科举直接的目的就是选官,这与高考要选拔的人才不甚相同。

同:
考生:一、科举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出来;而在当代,很多因出身和地位而无法取得推荐上大学资格的普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二、科举和高考的得失已不仅仅是考生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牵连着家庭、亲戚、朋友、故乡荣辱的庞大社会问题。
三、对很多考生来说,科举和高考都好比一把双刃剑,既痛苦又充满了希望。 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是很多古代人和当今学校毕业班学生考试重压下的真实写照。
结果:一、仍然是一句“几家欢乐几家愁”。考中者,欢呼雀跃;失败者,满心忧伤。古代中了进士的和当今的高考状元在庆祝方式上如出一辙,注重表层礼仪,以夸张的方式大肆铺张,太多的装饰,太多的渲染,把全国读书人的心情扰得很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写尽了古代进士的风光。而对当代的状元,比起古代过而无不及。各方奖励,做专题,上电视台大谈心得体会,而且幸运的上了“幸运52”………这些超常的热闹风光,强烈的反衬出那些落榜者的悲哀。得意的马蹄在身边窜过,喧天的鼓乐在耳旁鸣响,胜利者的名字在街市哄传,轻视的目光在四周游荡,他们不得不低头叹息了。
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到底有多少能力?成日苦吟的书生,一旦及第之后便能处理行政事务、裁断诉讼?春风得意的跨下马的新科进士,他们能否解决民、商问题?他们是不是就具有协调和组织能力?而现代的高中生,学习成为他们生活的大部分内容,相反,对社会的客观认识程度和适应能力非常低下。他们所享受的种种呵护又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了高期待。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往往造成学生自卑与自傲并存,经不起打击,如玻璃花般美好而脆弱。可以说,高考选拔的是高质量的人,而不是高素质的人。
社会问题:本来最应该体现公正与公平的地方,却充斥了腐败、交易。冷静、客观、耐心、平和统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焦灼、恐慌、忙乱、激烈。我们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闻到的是一股火焦味!!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