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所有字的古文意思,文言文中的,就是古汉语词典上的意思.也,乎,所,所以,其,...

2020-10-28 文化 126阅读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所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说〈动〉(1) 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2) 谈说,讲说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3) 告知;告诉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4) 评议;谈论说,论也.——《广雅·释诂二》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 劝告;责备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说 shuō〈名〉(1) 学说;观点;言论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2)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3) 指说书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4)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相“相”充当文言虚词时读作“xiāng”,有两个义项:①〔副词〕,表示双方彼此对待关系时,译成“互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表示彼此间相交替关系时,译成“递相”.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父子相传.”②〔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或从单方面发出,而非互相的关系.如:《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其中第二个义项就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用法,正如上例,由于“相”所处的位置是在动词的前面,很多学生会把它翻译成副词“互相”,而实际上,它是代词,是一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有这种用法.如:“实不相瞒”、“好言相劝”等.如果在翻译时不知道此用法就往往会出错,比如唐代诗人贺之章的名篇《回乡偶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处的“相”字如果翻译成“互相”是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的,而你如果知道“相”的第二种用法,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同样,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相”字也应该这样理解才对.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