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服饰.民俗.节日风俗.饮食.民居.艺术品

2020-09-17 文化 373阅读

蒙古族的服饰特点非常明显,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长袍是把生绵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缝成,具体为:

1、男袍比较肥大,女袍比较紧身,可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2、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很实用。

3、冬天可以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

蒙古族民俗有:

1、祭腾格里汗,腾格里汗意为“天帝”。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天帝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了“命运”的意思。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用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蒙古族节日风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从腊月十五开始,人们就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春节在蒙语中叫“查干萨日”,意为“白节”。春节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洁白的奶食有关。所以置办年货,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2、成吉思汗纪念日,农历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风俗,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又称为“烧衣节”,分春秋两祭。

3、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节日源于公元前北方民族的习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确立了那达慕大会制度,开始的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为期五天。主要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其中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基础项目。也是蒙古族男儿的三技之一。

4、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敖包节上有酒祭、火祭、石祭、血祭等。在部落首领的引领下,向敖包上放石、敬酒、奶、奶油、血、肉、燃松柳枝、诵经,并绕敖包转三圈、行跪拜礼,祈祷曰:“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群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

蒙古族饮食:

1、烤全羊,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

2、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3、呼伦贝尔全鱼宴:呼伦湖产的鲤鱼、鲫鱼、白鱼、红尾鱼等,肉质肥美,营养丰富。用呼伦湖产的鲜鱼和湖虾,可烹制鱼菜120多种,称为“全鱼宴”。

4、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奶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5、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砖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烧开后,加人鲜奶,再烧开后,除残茶装人壶中饮用。喜咸的加适量盐,喜甜的加适量糖。

蒙古族民居:蒙古族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蒙古族艺术品:

1、蒙古刀是马背民族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陈设物,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钢制、木制、牛角制、皮制等,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2、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3、银碗,是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曾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每当宾客来临好客的蒙古人总要将醇香的马奶酒斟在银碗中,用传统的敬酒礼节,为客人接风洗尘。

扩展资料:

蒙古族形成于13世纪初,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吉思汗纪念节

百度百科-那达慕

百度百科-蒙古族

百度百科-蒙古袍

百度百科-马头琴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