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文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长期任务。我们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认真落实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作为文学工作者,要特别牢记全会指出的当前“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这句入木三分而又充满期待的话,认真思考如何催生更多的精品力作、如何加强文学创作的引导力度,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一、自觉坚持原则性
文学创作是有原则的,因此要讲原则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奉行的原则。
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秉持什么样的文学观、在创作中遵循什么原则,是每一个作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作家这种主观上的选择,客观地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家及其作品,无不鲜明地体现出对高尚的人文理想、信念、准则的追求与坚守。
近两个世纪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有大量的经典论述,为文学创作确立了一系列原则。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树立了新的丰碑。坚持这些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原则性,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作为文学的表现主体,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作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使自己的作品联系群众、表现群众,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文学之根,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愿望,把握群众需求,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只有真正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才能生活到位、情感到位、艺术到位,为创作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作家需要创作自由是毫无疑问的。党和政府保障作家的创作自由也是毫无疑问的。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必备的条件,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独创性和聪明才智。作家享有创作自由,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文学创作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作家的创作从个人角度讲也许是一种兴趣爱好和文化追求,从社会角度讲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建设。
法国的大文豪雨果在《论文学》中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职责和公众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所谓两个灵魂,就是说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有个人的追求又有社会的责任。在文学创作越来越个性化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要强调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寄托着一定的社会理想、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作家写作不能只关注动机不关注效果,要从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角度去考虑。作家在享有创作自由的同时,要增强对国家、人民、社会的责任感。当然,这种责任感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作家内心的自觉的要求,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融为一体构成作家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努力提高原创力
原创力强调的是原初性、独创性甚至排他性。我们所熟悉的文学经典作品,无一不具有原创的品质。具有充沛的原创性的作品,是对时代、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新的发现,一种新的把握角度,一种新的艺术显现。作家的文学风格只有在保持原创性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
关于原创力问题,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2009年出版的《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一书中有过精辟论述。几年过去了,再分析一下现状,竟发现原创力匮乏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原创力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空洞化倾向。很多作品虽然叙述语言流畅娴熟,故事新奇诱人,但作品中没有坚实的人物和血肉,也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变成了一种叙事空洞,作者不能全面地、深刻地表现时代生活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二是平面化倾向。作品停滞在对社会现象的平面堆积上,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没有创造一个超越性的审美空间。
三是模式化倾向。各种题材类型几乎都有一套框架,于是削平深度、消费故事、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写官场雷同,写家族雷同,写底层雷同,写青春雷同,写职场雷同,甚至写动物也雷同。近年来,由于市场的牵引,人们常常发现,某一本书在市场热销,同类的书马上接连出现。特别是在电脑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拼贴、组合、链接、拷贝等操作越来越方便的今天,原创力匮乏的现象在不断扩张,甚至用一部分“制作”代替了创作。
一些小说家、评论家关注着长篇小说的创作,研究着社会需求与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长篇小说在小说“家族”中,创作难度应该是最大的。但业内人士发现,现在很多作者无论能力大小都热衷于写长篇。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因为在他们眼中,没有几部长篇就不够“分量”;也许因为写长篇小说比写短篇、中篇小说“经济效益”更高。写大部头作品、讲经济效益都无可厚非,但由于能力不够或准备不足而盲目地生产出平庸之作,绝不是社会所期望的。
长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应当更加开阔、深厚、多样、完整,具有更强的普遍性、概括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悠远的历史感。如果创作长篇小说的生活库存不足,对于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复杂社会问题、人物性格、重要情节等只有表面的、零碎的理解,就会影响到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也会阻碍作家原创力的提高。
原创力是文学的生命,没有原创力,文学之树将枯萎。我们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原创力强劲、原创作品涌现的时代。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前所未有的事件、人物、情节、性格,展示出了无比色彩斑斓的画卷。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鼓励和支持着原创力的迸发。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这些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提高原创力归根结底要靠作家自身,靠作家内在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正确对待“原生态”
原汁原味、充满生活气息的“原生态”是宝贵的,它自然、质朴、真实,是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未经雕琢的东西。它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原料,一般地说还不是文学本身。
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他还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精神劳动。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灵创造的艺术产物,不是简单的“生活实录”。
果戈理在谈到民族性时曾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衫,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作家要通过对大量生活素材的咀嚼和消化,以语言艺术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加工处理,使生活现象的价值转化为精神和审美的价值。生活是复杂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并不保证就能掌握时代的特点、把握生活的本质,这绝不是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的。深入生活积累了“原生态”的素材,还要下一番研究、提炼的苦功夫,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能生动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人物的精气神,让人们得到精神滋养和审美享受,这是优秀作家的本事,也是文学作品文野高低的分界。
作家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重视间接经验。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很重要,“源”和“流”都不可缺少。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是中国文学深厚的资源。应当深刻认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人民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努力创造更多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