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城区景点文峰公园贵州第一个开放性公园,建于1999年,征用原有的85亩农田改建而成,渐渐成为都匀民众的休闲中心。园内有文峰塔,文峰公园也因其得名,据塔下石碑记载,此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是五层木塔,木塔年久倾毁,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甘肃按察使陶廷杰(都匀人士)捐一千两银在原有塔基上建塔。后又有都匀知府陈西桥、知县钟海门筹募二千两银,于原塔基上修建石塔,并改名文峰塔,塔扩建为七层,下设石塔台,塔底直径9.5米,塔高33米,是贵州唯一载入《中国古塔》图册的石塔。百子桥 都匀百子桥,因当地唐姓家族筹建也称唐家桥,建于当时城北的剑江河之上,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结构为七孔石拱桥,因为历史悠久并且多次扩建装饰成为都匀桥的典范。故都匀当地有一顺口溜“都匀大桥头”便是说这百子桥,用当地话说朗朗上口,却也能成为为难那些不熟悉本地话的访客的玩笑。可见百子桥已经深深融入都匀人生活之中。古代:唐文升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捐资准备在城北的剑江河上着手创建一桥,花费五年时间的修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完工,并定名白子桥。因其有此修桥善举,当地知府孙廷相便为他题了一匾“功半洛阳”。有亭被唐文升的后代又在桥上添建,名曰“耸翠亭”。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官拜贵州学政的洪亮吉登亭观赏河岸美景而诗性大发,而创作《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一诗。“耸翠亭”因战乱在咸丰五年(1855年)被毁,三十年后的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家后人唐泽芳修复了桥亭,当时都匀知府罗凤仪为嘉奖唐家的这个善举也效仿前人书一匾“缵绪宗功”相赠。河清朝末年剑江曾经遭受频繁洪灾,桥基因此受损,最初建桥者唐文升他的第六世子孙唐树衡合家族之力倾力修复百子桥,此桥尚能保存至今。有关洪亮吉的《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沄沄,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近代:1944年底日军入侵黔南,当时的守军炸桥逃跑,桥毁坏后又得以修复。当代:解放后仍旧是作为公路桥用,并在桥两侧增加了人行道和铁护栏等设施。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附近另建斜桥代替其成为公路桥,然后相关部门在桥上修建了中国古典风格的桥顶,两端修建六角攒尖顶桥亭代替过去的“耸翠亭”,也可称新“耸翠亭”。桥头两侧安置了石狮。至此,百子桥社会功用有了改变——成为都匀民俗文化重要的交流点之一。在1983年被都匀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都匀市区内的古建筑群景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也就是大约在1368到1398年期间。街长约300米,路面以11000块光滑的青石块整齐的铺砌而成,街两端各配一对石狮,南北面街口建各有门楼牌坊,石板街之外延伸出去的两旁街道也皆以古典风格扩建,现已扩至小吃街与步行街的对面。整条主街有88间店铺,大红基调,风格古朴典雅。石板街北侧的坡顶为原来的古城门,石板街是明清时期外地通往广西方向的必经驿道。公元1638年,徐霞客也曾到都匀游览,也是经此街入城。九十年代初期,石板街曾经由相关部门维修改建,成为了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2008年9月,石板街风格建筑群由七街巷口扩展至匀中大厦。石板街建筑群的扩展郊外景区斗篷山景区是国内距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区,位于都匀市西北部,距市区22公里,与贵定县、麻江县接壤,雄踞于苗岭山脉中段,总面积61.8平方公里,斗篷山主峰海拔高度1961米,山上有峰峦、峡谷、溶洞、溪流及瀑布等景观,原始森林覆盖率近90%,其中海拔1800米的高山台地上,有原始古林近百公顷,林木根部全部长在岩石缝隙之中,随处可见树抱石、石抱树、树搭桥的奇异景观。斗篷山的国家保护植物有鹅掌楸、红豆杉、马尾树、十齿花、香树、高山杜鹃、兰花、龙胆花等。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