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的死因调查

2022-04-06 综合 63阅读
谜底因一部电视片而开启100年前,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内,38岁的光绪皇帝悲凉地撒手人寰。第二天下午,掌控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终年74岁。消息传出,震惊海内外。那些逃亡海外的保皇党,一边为光绪吊丧,一边大肆声讨慈禧太后与袁世凯,指责他们是谋害光绪的主犯;国内人众也狐疑满腹,流言纷纷。然而,猜疑归猜疑,流言归流言,谁也无法提供光绪被害的确凿证据,因此,光绪的死因成为历史上一个无法破解之谜。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疑雾重重的清宫之谜,在光绪死后百年之际终于破解。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钟里满。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来到河北易县清西陵采访,当时任编导的就是钟里满。得知文物专家在1980年曾对光绪帝及隆裕皇后棺椁进行清理,并将部分遗物保存在清西陵管理处的库房之后,多年来对清史的研究及对光绪之死的兴趣,使他产生了探究光绪真实死因、解开历史谜团的强烈想法。于是这部由央视开拍的有关光绪死因的纪录片,就拍摄了人们测试研究光绪死因的全过程。然而,由于这部20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刚刚进入后期制作,还没有与观众相见,出于保密考虑钟里满只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当时,在没有任何把握和依据的情况下,钟里满征得河北省文物局和保定市文物管理部门及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同意,将光绪的两小缕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29室进行测试……此时,没有人知道他们最终将会发现些什么。虽然钟里满讳莫如深的介绍不能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了解研究的全过程,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耿左车关于光绪死后陵墓被盗及遗物的保管情况的介绍,至少让与会记者确信这个研究基础的真实可信。据耿左车介绍,光绪死后,他的尸体入土后也并未安生。1938年秋,光绪帝后崇陵地宫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盗掘。盗墓者将光绪棺椁南端的挡板凿开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洞;隆裕皇后的棺椁被揭开顶板。棺内的随葬物品基本上被盗一空。1980年文物部门对崇陵地宫进行保护性清理时发现,光绪棺内相对比较干燥,身穿的衣服尚存,但比较破烂;此外没有其他衣物铺盖等。清理完棺内外的遗物和尸骨后,光绪和隆裕的尸骨分别被装入塑料袋封好,再装入两个特制的木箱,然后将木箱分别放进地宫内的两具棺椁内,最后修复帝后的棺椁。为了探究光绪死因,部分光绪和隆裕遗物被工作人员收起,分别标识装箱,存入清西陵文物库房。从1980年至2003年课题组取样之前的23年间,这些光绪遗物一直存放在清西陵的库房内,从没有任何人触及。作为破解光绪死因的物证,这些光绪遗物,保存状况良好、真实、可信。头发成为揭开谜底关键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可再开棺检验,且年代已久、检材不足,因此研究工作困难巨大。但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多项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服、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最终破解了光绪帝死亡之谜。为什么要选择头发作为检验的对象呢?原来,头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人体代谢并能“记录”特定时期人体积蓄的某些元素信息。因此,依据头发不同截段的微量元素含量,可推测不同时期人体微量元素的摄取水平,进而探求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变化情况、研究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般成年人发每天约生长0.35-0.5毫米,一个月生长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反映人人体内约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在研究分析中,为准确检测和推断光绪帝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研究人员将光绪帝的头发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若干截段分别测试,结果发现,光绪帝的两缕头发截段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其最高含砷量为2404毫克/克,远高于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1-10毫克/克,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检测砷含量严重超标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剧毒的砷化合物。为验证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等而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员又将其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发砷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那么光绪帝的头发的高含量砷究竟从何而来呢?为弄清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光绪棺椁内外等环境取样与砷元素含量检测,检验结果: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帷幔碎屑等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包括棺椁盖上土最高砷含量的97倍,环境样品中的砷含量远低于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含量。由此,环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接着,研究者又进行了含砷物质浸泡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外界的砷化合物不经过自身机体代谢,也可以吸附、渗透到头发内。由此推测,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是由光绪身体内含有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所形成。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拓展与推进,在排除了周围环境物质的沾染后,各种研究数据把光绪帝头发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集中指向了光绪帝腐败的尸体。法医取样最终确定死因光绪尸体是否是沾染其头发的砷的唯一来源?如果是,那高浓度砷化物是什么?这些高浓度砷主要存留于尸体何处?其化合物种类和总量是多少?是否能致其死亡?为搞清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决定扩大检测分析范围并依照法医工作规范取样检验。首先,对光绪头发上沾染的残渣物进行了重新检测,检测结果是残渣物的砷含量高于头发。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含高浓度砷的残渣物是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其次,对提取的光绪帝的遗骨进行了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随后,对光绪帝的随葬衣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砷的分布的检验。光绪帝的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三件内衣均已严重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它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大量砷化物曾在光绪帝体内驻存已被实验所证实,但具体是何种砷化物以及其总量是多少尚不明确。砷化物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毒性。因此,研究人员又对光绪帝发中高含量砷的砷种态(即砷价态或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结合进行动物小鼠模拟实验,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同时,通过衣物、头发、附着残渣等对光绪帝尸体中的砷化合物总量进行了仔细测算。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这次检测和研究的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由钟里满等十三位专家写成《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结论是:“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这是最近的科学结论,他确实是砒霜中毒而亡。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