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板聚集区兴衰史演变
东北(80年代初-1998)
关键词 木材丰富 技术落后
改革开放逐渐带来各行业的市场需求。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北的林场开始生产小型实木地板。从黑龙江的牡丹江、桃山、伊春,吉林的和龙、敦化,到辽宁的垣仁、抚顺都有大量的地板生产厂,但是大多规模不大,其中敦化和抚顺最为集中。当时东北地板主要通过上海实现全国的销售。到了1997年左右,随着国家木材市场的开放,东北地板的资源优势开始减弱,加上小型实木地板不干燥不油漆,在技术和风格上跟不上市场步伐,到了1998年东北地板产业明显衰败。
四川、云南(1992-1998)
关键词 技术领先 原料断链
1992年左右,四川、云南地区由于林业资源丰富吸引了不少台湾木材商人投资。他们带来先进的地板淋漆线和开槽设备。当时市场流行大长条实木地板,一时间成都和昆明地区地板产业风生水起,其中鸿基、豪运和正泰规模和名声最大。
1998年洪涝灾害后国家出台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各地均不允许随意开发木材资源。为了阻止开发不少地方政府把上山的道路和桥梁都炸毁了。木材资源的断链直接导致了四川和云南地板产业的崩盘。
广东(1992-现在)
关键词 开放带动 深度发展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广东的开放步伐加快,尤其是港口的发展直接实现了其在国际木材进口方面的优势,而且当时国家鼓励木材进口,由此,广东的实木地板和强化地板产业随之起航。在广州、深圳、顺德、汕头等地方逐渐出现了宜华、富林、飞鸽、金刚鹦鹉、丰硕等知名地板品牌,其中木匠出身的宜华老板刘绍喜800元起家成就上市公司成为一段佳话。
拥有港口优势的广东地板产业同样采用了台湾的先进技术,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标准的不到位也为中国地板行业“交过学费”,最深刻的案例就是错把橡胶木当橡木(柞木)而遭到外商退单罚款,损失惨重。
从某种角度讲,广东地板产业是中国地板的一个样板间,其影响力非常大。1997-1998前后,行业有这样一句话:规模最大是宜华,发展最快数安信,运营最好的是富林,技术最烂的大自然。当然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经历了时间洗礼的大自然地板目前是行业最大和最好的品牌之一,而宜华的地板业务已经严重萎缩,但是安信和富林还保持比较强劲的发展势头。
目前广东地板产业受各种成本压力,生产不断向长三角转移,像大自然、生活家,但是市场优势依然不减。
上海(80年代初-现在)
关键词 国际市场 生产转移
上海历来是中国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地板产业也是通过贸易起家。1993年左右在上海的南汇地区和沪清平公路一带大量兴起地板厂。当时生产的主要是长条的素板,技术含量还不高。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之后,整个上海地板产业在技术、规模、品种、市场、品牌、营销等方面开始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圣象、安信、北美枫情、宏星、美丽岛等最为突出。
目前上海地板在市场贸易方面的优势依然是全国的领头军,但是生产受环保、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政策导向的影响,其不断向郊区和长三角转移。这是由上海的发展水平和中央的战略规划决定的。
长三角(2000-现在)
关键词 供应链完善 产能过剩
早在90年代中期以前,长三角的浙江南浔、嘉善、安吉,江苏苏州、常州等地就有一些地板企业,但是品牌和规模都不大。长三角地区的人非常勤奋智慧,发展地板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政府的管理效率高,总之投资的软硬环境都比较好,还有就是上海经济辐射和交通以及信息的通畅。进入新世纪,常州横林强化出口强劲,洛基、贝尔、丽车、凯莱等品牌迅速提升;南浔方面,实木地板产业链完善,技术和规模在全国形成品牌,其中世友、久盛等品牌发展最快最好;苏州和嘉善几乎成了上海很多品牌的“后院”厂房集中,出口锐增。
目前的长三角地板品牌过于集中,而且还有源源不断的新产房建设。随着木材资源的紧张和市场的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现实很有可能导致整个中国地板产业的危机。(来源:三层实木复合地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