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子来陵阳,时当苦炎热。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
奉披尘意惊,立语平生豁。寺楼最鶱轩,坐送飞鸟没。
一樽中夜酒,半破前峰月。烟院松飘萧,风廊竹交戛。
时步郭西南,缭径苔圆折。好鸟响丁丁,小溪光汃汃。
篱落见娉婷,机丝弄哑轧。烟湿树姿娇,雨馀山态活。
仲秋往历阳,同上牛矶歇。大江吞天去,一练横坤抹。
千帆美满风,晓日殷鲜血。历阳裴太守,襟韵苦超越。
鞔鼓画麒麟,看君击狂节。离袖飐应劳,恨粉啼还咽。
明年忝谏官,绿树秦川阔。子提健笔来,势若夸父渴。
九衢林马挝,千门织车辙。秦台破心胆,黥阵惊毛发。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慵忧长者来,病怯长街喝。
僧炉风雪夜,相对眠一褐。暖灰重拥瓶,晓粥还分钵。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秦岭望樊川,只得回头别。
商山四皓祠,心与樗蒲说。大泽蒹葭风,孤城狐兔窟。
且复考诗书,无因见簪笏。古训屹如山,古风冷刮骨。
周鼎列瓶罂,荆璧横抛摋。力尽不可取,忽忽狂歌发。
三年未为苦,两郡非不达。秋浦倚吴江,去楫飞青鹘。
溪山好画图,洞壑深闺闼。竹冈森羽林,花坞团宫缬。
景物非不佳,独坐如鞲绁。丹鹊东飞来,喃喃送君札。
呼儿旋供衫,走门空踏袜。手把一枝物,桂花香带雪。
喜极至无言,笑馀翻不悦。人生直作百岁翁,
亦是万古一瞬中。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月于何处去,
日于何处来?跳丸相趁走不住,
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皆为灰。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
离别岂足更关意,衰老相随可奈何。
这其中四句诗的大意是:
第二年我忝列谏官之数(指开成四年杜牧赴京任左补阙),
辽阔的秦川大地上树木葱绿。
您提着擅长作文的雄健的大笔来,
这种抒发情怀的心情就像夸父逐日那样饥渴强烈!
详细注释:
1、明年:第二年;次年。指当年的下一年。《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齐有乱。”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复攻赵。”东汉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明年陵降。”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回:“明年八月乡试,玉格务必教他去观观场。”鲁迅《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他死了的明年,同盟会才成立。”
2、忝谏官:具体指开成四年(839)杜牧赴京任左补阙。“左补阙”是谏官。
忝(tiǎn):形声字,从心天声。本义:羞辱;愧对、有愧于;辱。常用作谦辞,也有“很荣幸做某事”的意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忝,辱也。”《尚书·君牙》:“无忝祖考。”《尚书·太甲上》:“辟不辟,忝厥祖。”传:“忝,辱也。”《诗经·小雅·小宛》:“无忝尔所生。”西晋陈寿《三国志》:“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二十忝科名。”又如有忝(有愧于;有辱)、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在知交、忝属知己、忝为人师、忝眷、忝居。
谏官: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即掌谏诤的官员。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陛下哀愍百姓,恐德化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所谓忧其末而忘其本者也。”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谏官非不达,诗义早知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鲁公为谏官。”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古无谏诤之官,人人皆谏官也,不惟广受天下之言,亦所以广收天下之才。”
3、绿树:葱绿的树木。唐李白:“绿树村边合。”
4、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南朝陈徐陵《关山月》诗之一:“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遥,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花木秀芳郊。”王老九《张老汉卖馀粮》:“要把咱的穷根斩,将来铁牛翻秦川。”
5、子: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本义是婴儿。后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赵彦卫《云麓漫钞》:“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又为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晋干宝《搜神记》:“子年少。”明刘基《卖柑者言》:“而独不足子所乎?”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子之说。”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不闻藏书者乎?”
6、健笔: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南朝陈徐陵《让五兵尚书表》:“虽复陈琳健笔,未尽愚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宋朱熹《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棃,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马茂元《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姚鼐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7、夸父:神话中人名。传说夸父逐日,走入日中,口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而渴死于道。事见《山海经·海外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