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的距离为?

2020-09-13 娱乐 83阅读
人生有了理想似乎就有了意义,没有理想的人生似乎什么也谈不上。然而,生活的界面并不整齐,有些人会有很高的理想,有些人会有很低的要求,有些可以称之为理想,有些只可以称之为愿望。所以我们时时不忘提到“现实”,但是自人文主义以降,我们所说的“现实”,哪怕是现实主义,也只是更多的让人们以理想来关注当下而已。
理想让人们趋之若鹜,理想让人们制造偶像,理想已成为填塞现实虚无黑洞的鸦片,况且所有的理想似乎又都可以称为信仰。 现实和理想属于不同的空间,现在和未来属于不同的时间,之间的跨度是人们对虚无的恐惧,有失有得,患失患得,穷“理”之“想”今生今世也是把握不过来。
如果改变角度,变换一种时空观去思考,眼前出现一个此岸和彼岸的构成启示,这是先于理性的信仰。 现实和理想之所以难以把握在于之间的距离,即便人们努力把他视为一体,客观存在的时间谁也超越不出,再说地域和时代也是人人的障碍。现成的思维智障让人们习惯的演绎“此”和“彼”的界限,“此”和“彼”想当然地成为比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还要遥不可及的今生和来世,以至超出了人的世界。
既然“此”和“彼”已明确了超出人为世界围限的启示,似乎就不应该再以人为世界的定义来规范“此”和“彼”。此岸和彼岸在另一个时空观中成为一个若即若离的复合界域:此岸就是人人都可以站立的不存在理想和愿望之别的“平台”,彼岸就是时时都可以抵达的不存在现在和未来之分的“当下”。
在这一种时空观中信是第一位的,没有“信”意味着永远立于现实和理想之间,有了“信”就站到了此岸和彼岸之上。虽然每个人立于个人的实地,处于个人的实际,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摆脱理想的差距,达到彼岸的平等。 现实和理想是生活的标准,平等是人为的划限;此岸和彼岸是生命的关系,平等是上帝的允诺。
“标准”是时时处处的背动依附,“关系”是处处时时的主动确定。现实和理想有未来的担心,“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一天“算”一天,筹划时日;此岸和彼岸有当下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过一天“是”一天,会有奇迹。 。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