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的是汉武帝时代的事情,这部剧让人看后有什么感觉?

2020-09-18 综合 192阅读

感觉很大气吧

最喜欢的还是霍去病。剽遥校尉。比起日后的大将军,我更喜欢这个称呼。武帝曰 天生富贵。少年得志,匈奴不灭,不义家为的人物!第一次上战场,李广就笑话他,怎么好像你是李广,我是霍去病。他答曰,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事实证明,不是什么工作都需要有经验的。几乎百战百胜,马踏匈奴。封狼居山,杀的匈奴人妇女无颜色,百畜不繁衍。惊为天人。

主父偃确说,刀子磨的太快,用起来顺手,可容易折断。一语成谶。22岁的统帅最后死的不明不白。人说是中了瘟疫。我看不见得,那么多部队没有听说几个得了瘟疫死的,怎么出师自己带厨师,一向搞特殊的统帅反得了瘟疫?那潜伏期是不是太长。倒是成功的太快,摔的太重。抑郁而亡更有可能。可叹!不然有他的存在,战争肯定更加漂亮。出来混,迟早都要还。

经典语录,陛下对军队的诏令太长,统帅只要能赏功罚罪即可,如果有一天我得胜,我希望一个字,可!

卫青。一生谨慎。从骑奴到羽林到骠骑将军。打硬仗,用拙将。卫青大智若愚。体恤下士,低调做人。在汉武时代能够善终,不失为佳话。有朝一日,能去茂陵,一定要好好瞻仰。

李广难封,一生忠心耿耿,可惜命运多舛,竟不能封侯。是数奇?还是性格使然?我看数奇为主。之前没有明令赏罚,以首级多少论功,就是再打打杀杀,也只能图个痛块,说白了,没有遇见好老板。生不逢时。第一次出塞外,为名声所累。匈奴既然集中几个主力部队一起开火,换了谁也没有办法。可见运气是多么重要,最后一战,满腔的抱负,居然迷路了。不复见刀笔之酷官吏,自戕于征途。可悲兮 可叹也!

可悲的事情还不止于此,李广的儿子李敢因为刺杀大将军,被霍去病射杀,真是悲剧!就那么一冲动,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孙子李陵更是可悲!五千步卒大战单于。且战且退。一日射出五十万支箭。终于兵败被俘。问题是他不是战死的而是自己走下马的。之前,因为鼓励士气,她可是把军中妇女都赶尽杀绝了。可偏偏身边还有人劝他,当年赵破奴还被俘回来了,武帝一样重用了他,结果他就投降了。武帝大开杀戒。连司马迁都被腐刑处理了。残酷却能够理解!名门之后,盛名所累。怎么能够怕死。不能说没有尽力,李陵不过是不认天命罢了。祖父一生难封,他刚出道,也不能免俗,功名利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可是这个泪最好还是别人留的好! 李广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念!假如当年认命了,教育好子孙,也许都不会有后来晚辈的失败,一生英明。功亏一篑。

苏武一生,传奇。牧羊十九年。靠吃雪吃羊毛为生。成仁未遂,十九年后返回故土,终老八十。功成名就。出来混,不一定全部还,真的有的还。有的时候人还是简单一点好!

还有张骞,塞外奔波十二载。虽娶匈奴为妻,骨子里还是我大汉忠心。可歌,可泣。

淮南王。淮南子的作者,那么有学问,却是汉奸。居然闹得那样的下场,可见不是读书读的多就一定能够明大义的。说得到不一定做得到。有的时候甚至还不如几个江湖刺客。也有可能,狂妄和错误的追求会让人头脑发昏。文采斐然!

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往返于太极。

太子刘据。母亲皇后卫子夫,父亲武帝。舅舅大将军。应该说是虎父无犬子。可惜背了一生的窝囊声明,最后拼死一战。却也败得可悲。成功来得太早不是什么好事,类父太晚也不行。哎。也许也是父亲是明君,要求也高了。有时候,就那么一点点差别,差距就是天上地下。

谋士主父偃,蓄发修行四十余。不得志,父母兄弟妻子都不相认。本以为一生潦倒也就罢了。偏偏遇武帝。一步青云。走的太快。摔的肯定也是越重的。穷怕了,一旦得势,不避斧钺。语曰,大丈夫生不能九鼎而食,死也要九鼎而烹。一语成谶。可见有的话不能乱说。成功来得太晚,人的心性都要受到扭曲。难得善终。令人扼腕!

东方朔就聪明多了。此一时彼一时,LING 的清。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纵情欢快,天天夜店,倒也换的一生平安。

秦皇汉武。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不多。年少大任,天马行空。选良将,不避出身。击匈奴,不避野蛮。治诸侯,不避其险。平后宫,不避亲。见微知著,目光深远,文采菲菲,武功赫赫。虽孤独 少寡集之大成也!高山仰止!那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才叫中国!

也许汉武帝根本就不是我等能够读懂和评论的。只能膜拜。虽然他也不是神,也会犯错。但是起码不要犯那个迪山的错误,空谈误国,说起来慷慨激昂,到了前线,连一个边防哨所都守不住,被匈奴人给干掉了。乃以自省。有的时候会说不一定会干,会干的也不一定要说。是为记很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

对这部电视剧整体是喜欢的,主要原因有几个:1.所描述的时代的吸引力。雄秦盛汉,那个时代本来就是汉人最生机勃勃、最积极向上的时代。汉唐两代,是汉文化最生机勃勃、对外最有影响力的时代;自安史之乱后,华夏文化那种蓬勃成长、向外输出价值的活力逐渐衰退。这也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不喜欢清宫戏的原因(包括明朝历史剧)。

2.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背景。这和刘彻改变当时人们思想的大背景(尊儒)及不拘一格的个性有关。儒家入世的观念让一批人才更积极的去争取功名,而武帝在识人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使用人才不拘一格,卫青、霍去病、主父偃、公孙弘等等,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显赫的出身,却绽放光彩,这和之后的门阀政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和后世考取功名模式僵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个人奋斗成功的人,所形成的榜样的力量,对后世影响深远,像张骞,后世一帮人以他为楷模,陈汤、傅介子、班超等等。这么多人才的涌现,自然会让那个时代的故事更丰富、有趣。

3.编剧、导演在史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较好的平衡。在史书内容描述之外的事情该怎么表现,是历史剧都会面临的问题,一部分靠多部著作比较后的猜测,一部分靠编剧、导演结合个人理解及当下时代特点去发挥,度如何把握在于对人性的理解,部分清宫戏容易把发挥这部分引入到无休止的宫廷斗争中去。《汉武大帝》在这方面对人物刻画的更饱满些,一些艺术加工的内容虽然与事实不符,但更能体现一个人复杂的情感,而不是把人简单的脸谱化。像景帝杀晁错、李广之死、武帝与卫青的情谊等等,已经不是在记述历史,而是编剧、导演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表达一个人的复杂感情,也引发观众(至少我会)去思考在复杂情况下,个人的选择。而这些发挥之处,对整体的史实表现并无大碍。

最后,《汉武大帝》作为一部励志片,从音乐到台词,都留下很多可以感染人的内容。从片头、片尾的主题曲对一代雄主情怀的表现,到卫青临死前见武帝的插曲《千百年后谁还记得谁》,都能恰到好处的煽动观众的情绪。
台词中“大将军威武”的句式,也成为论坛上流传的句式。

在批评的声音当中,很多集中在武帝扮演者陈宝国身上,感觉是皇帝版的白老七,霸道有余,城府不足。这一点见仁见智吧,武帝杀大臣是出了名的,但性格阴柔还是刚烈,后人只能通过各种线索去猜测了。个人感觉刻画一般的人物有:司马迁、淮南王刘安
司马迁:从司马迁写的文章和书信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风骨、有个人价值观的人,不会轻易向权贵低头,并且对武帝政策有自己保留意见。但在电视剧里被刻画成一个书呆子,无法理解帝王的深谋远虑。不过电视剧里也描写了司马迁私下转移书稿的细节,去表现他的忍辱负重和坚持理想。可能这也是编剧、导演在刻画这对矛盾人物的无奈之举。
淮南王刘安:电视剧里将刘安刻画成一个坐而论道,满脑子想法、没有行动的的人;这样的人物性格很有时代特征,也许是编剧、导演对当下一类人的讽喻吧。当从史实上,基本可以推测淮南王是被诬陷的,从电视剧里的表现的,一个藩王,十几年如一日的怀揣同一个阴谋,且没有一些有效的举措,这换任何人都会精神分裂的。这也侧面说明所谓淮南王造反是子虚乌有吧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