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 基础厚 前景广

2023-05-23 综合 39阅读

关凤峻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北京 100812)

摘要 本文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阐述了地质环境领域工作,分析了地质公园等文化建设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加强地质环亩芹尘境文化产业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地质文化 地质环境 前景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国土资源部党组作出了在全系统开展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大部署,从地质文化产业角度出发,通过对地质环境领域工作的初步梳理,笔者认为,地质文化产业是一个领域宽广、基础雄厚,越来越有发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现代、既深邃又科普、既传统又朝阳的产业。

1 地质文化产业领域宽,群星璀璨

谈及地质文化产业,首先就会想到地质公园,与之非常类似的还有矿山公园。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已走出了一条保护地质遗迹、保护矿业遗迹、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与地质公园建设密切相关的是地质遗迹保护,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地质首枣遗迹保护,数额逐年增加。现在,宝玉石产业、观赏石产业等已经是社会知名度很高的传统地质文化产业;温泉产业、矿泉水产业,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地质文化产业;古生物化石保护近年来也开始探索走产业化发展的保护道路。

其实,地质文化产业远不止上述这些,换个角度来看,地质环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例如,地质灾害防治是地质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治知识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宣传、培训和教育,从而形成广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文化氛围,这是更重要和更紧迫的任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近年来国家投入不断增大的领域,从实物工作来看,这项工作是把过去开采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再恢复起来,或改造得更好。从最终目的看,这项工作仍可归属于地道的文化建设,无论怎样恢复和改造,都是让环境变得更好。至于地下水监测、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也都颇具文化色彩。

2 地质文化产业基础厚,蓬勃发展

2.1 地质公园,已成国土资源系统最亮丽的名片

目前,全国有140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6个是世界地质公园。公园内迅禅建有地质博物馆近200个,全部免费向游客开放,并承担着接待地学夏令营和向当地中小学生进行地学科普宣传教育的任务。地质公园现有专职导游6481人,兼职导游9515人,其中地学导游1751人,占导游总人数的11%。全国300余个地质公园(包括省级地质公园)已成为开展地质科普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弘扬地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似神似鬼的传统解说内容,提高了旅游景区的科学品味。而且,各地质公园近年来共建立科研基地200余个,累计投入科研经费27.61亿元,完成科研项目540个,正在实施的科研项目有175个,在地学科研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达5亿人次,门票收入达200多亿元,旅游总收入逾千亿元,极大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地质公园还带动了交通、商业、服务业、城乡建设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2 赏石文化,正走向空前繁荣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观赏石石种已达480种,从业者超过300万人,收藏和爱好者超过1000万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观赏石协会,建立各类赏石社团组织600多个。观赏石市场迅猛发展,全国已形成以广西柳州、安徽宿州、内蒙古阿拉善、山东临朐、云南昆明五大市场为重点,以星罗棋布的各地市场为依托的观赏石市场网。专业评审委员会经过严格评审后命名了30个观赏石之乡(城),11个观赏石基地。近年来,全国每年举办的较大规模的赏石展、赏石节达200多次,已形成了“中国观赏石博览会”“柳州国际奇石节”“宿州灵璧石文化节”“昆明泛亚奇石博览会”等多个业内知名展览会品牌,全国观赏石年交易额已达200多亿元人民币。各地政府和企业家投资建设了一大批公益性、经营性赏石文化设施,政府投入建设的专业性大型石馆就有30多个,收藏家、企业家投入建设的各种赏石馆、赏石园达1000多个。

2.3 温泉之乡(城、都),渐成温泉文化产业的领头羊

我国东南沿海、台湾、藏南、滇西、川西、胶辽半岛等地区,分布着丰富的对流型温泉地热资源,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苏北平原、淮河平原、江汉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盆地、西宁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分布着丰富的传导型温泉地热资源。全国有温泉3700多处,1600多处已开发利用。全国温泉地热资源分布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地热能储量折合8530亿吨标准煤,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每年可利用量相当于6.4亿吨标准煤,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已被命名的中国温泉之乡有25个、中国温泉之城有8个、中国温泉之都有3个。这些中国温泉之乡(城、都)都设立了温泉旅游文化节,有的还多次举办了(国际)温泉养生博览会。从各地的实际效果看,温泉之乡(城、都)的建设,使我国珍贵的温泉地质遗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并带动了温泉文化产业、温泉旅游业的大发展。温泉之乡(城、都)正逐渐成为温泉旅游的胜地和温泉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据统计,2011年,全国温泉旅游达到2530多万人次,收入约50亿元,温泉文化产业链价值约为550亿元。另外,我国温泉地热资源的商业开采还用于房屋供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农业干燥和工业利用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数千亿元。温泉开发利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我国现有温泉从业人员有81000多人,温泉开发每年使全国二氧化碳减排约700万吨。

2.4 古生物化石,风头正健的地质文化产业新宠儿

我国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古生物化石大国。如辽宁、河北、内蒙古的热河生物群、山东的山旺生物群、云南的澄江动物群、贵州的关岭生物群等,都产出了众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5个国家级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17个古生物类国家地质公园、23个与古生物化石有关的国家地质公园、22个省级古生物自然保护区、7个古生物类省级地质公园。随着近年来《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发布,中国古生物化石基金会的成立,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宣传、展览、科普和教育等活动空前活跃,吸引了大批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保护事业。据初步统计,目前在古生物类保护区、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直接从业人员有5万余人,每年游客量在8000万人次左右,创造直接收益约每年240亿~300亿元。

3 地质文化产业前景广,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地质文化产业群星璀璨,蓬勃发展,但主要还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的“副产品”,主要靠社会需求拉动产业成长,市场规则主动适应国家产业政策。我们的管理工作已经明确自己是为地质勘查产业服务,为矿产资源开发产业服务,但仍未明确意识到也要为地质文化产业服务,地质文化产业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自发的“副产品”尚且能达到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倘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马伯永.中国地质公园文化资源特征及建设与发展构想[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1)

元重举.努力发展赏石事业 为促进文化大区建设做贡献[J].宝藏,2012(9)

郑利.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2)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