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基本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楷书终于从隶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并在唐代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顶峰。楷书结体方正,法度严谨,是学习书写汉字时最常使用的书体。《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等
草书也形成于汉代,顾名思义,“草”即“草率”之意,最早可能是因时间紧迫,无法顾及章法结构而书写的一类应急之作。草书虽然结体松散,但留给书写者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最大,最能体现书写者的个性特征,因而在书法史上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鸭头丸帖》、《中秋帖》
行书则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结构、点画近于楷书,而转折、连贯时又吸收了草书的长处。因此,行书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认起来又比草书清晰易辨,因而受到人们广泛欢迎。日常手写汉字时,行书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书体。《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