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发挥指导教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020-06-04 教育 73阅读
论文摘 要:
为更好地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制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标准,落实双导师制度;淡化校内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鼓励导师年轻化;按照学科和专业组建导师小组,发挥团队作用。
目前中国导师制度存在遴选条件僵化、结构单一、水平参差不齐、责权利不清等问题,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导师的选择上大都没有进行区分,引起了对于这两类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的模糊和混淆。应该将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一步区分,突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导师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一、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实行分类指导
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本文认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导师的选择机制上,应该进行区分,即二者由不同的导师分开指导。由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本科专业的研究生,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其本身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现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在学术水平上的区别更加明显,所以分类培养模式在研究生教育中势在必行。从学生角度来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希望获得实践能力,或者是理论知识应用的培养,从导师角度来看,有些导师理论水平有限,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他们更希望给予学生在实践应用上的指导,而非理论研究。因此,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硕士分类培养,导师各取所长,区分专业硕士导师和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按需培养,取长补短。
专业硕士导师可以从现有导师中分离出来,例如,学校里有些导师理论水平较高,但校外学术交流较多,
行政工作繁忙,这些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应该让这些导师专门负责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不承担专业硕士的指导任务。而有些导师学术水平一般,但工作经验丰富,校外有实业或担任某些企业顾问等,这些导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工作方面或者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建议,适合担任专业硕士的指导教师。专业硕士导师还可以从优秀的青年讲师中挑选,例如自身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达到一定年限,所指导的本科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青年讲师。
二、淡化导师职称和资历限制,加重年轻导师的比重
中国现有导师制度对职称和资历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具有带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40岁以上,因此目前学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呈现出年龄较大的特点。年龄较大的教授在理论方面有成就,但创新能力不够,接受前沿性的东西或者对新知识反应不及年轻老师敏感,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要求并不严格,更多的是强调实践性,因此需要年轻化的导师队伍培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国研究生扩招迅速,导师数量相对不足。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划,到2015年,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0%,那时导师数量不足将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导师数量不足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精力投入,进而影响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中国应该允许和提倡优秀的副教授带博士研究生,相应的,优秀的讲师也应该被允许指导硕士研究生。这样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导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为导师队伍注入年轻活力,提升导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淡化校内指导教师对职称和资历的限制,加重年轻化导师的比重。对于理论水平尚未达到副教授所应具有的理论水平,而又在同级别的老师中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的优秀讲师,他们有能力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方面,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给优秀讲师更好的研究环境
,为其跨入副教授行列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讲师的加入会使研究生导师趋于年轻化,为研究生导师团队注入新生力量。可以从年轻的讲师中挑选出部分优秀讲师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例如,已经发表了权威期刊论文或者指导本科毕业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讲师;从国外留学归来,或者参加过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的讲师;与企业联系密切,有充分校外资源,工作经验丰富的讲师等。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