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人摔倒了你敢扶吗?

2021-08-21 社会 195阅读

近几年来,关于老人摔倒到底该不该扶的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根据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沿袭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弱者和老人。但是面临社会形态的商业化,类似这样被我们称之为优良美德的精神品质却越来越被边缘化,在社会上,确实存在出于好心帮人却吃亏的现象,因而总会暴露出一些负面舆论。

扶是人的善良本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连跌倒的老人都没有人扶的话,那么中国的优良传统何在,慢慢的就是去了意义,那么人与人之间还有信任吗?虽然社会现象也让不少做好事的人吃了亏,那么是不是说你会因为一次失恋就一辈子不去谈恋爱了还是因为这次说错话就永远不说话而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错误吗?不扶是道德的沦丧,社会倒退,全社会鄙视与唾弃的行为,大家应该一如既往的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切都要从几年前说起——那个时候,天还是蓝的,草还是绿的,扶老人是要受表扬的,“雷锋”还没有成为一种只出没在各大媒体上的生物,好人是有好报的。但是,不知怎么的,令人寒心的“扶不扶”立即席卷全国!“小学生上前扶起摔倒老太,不料反被敲诈”“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自杀证清白”“女记者趟地五十分钟,却只有寥寥一人动手搀扶”等各式新闻占据了网络论坛的大块版面,想找一个“暖心”的帖子似乎变得有点麻烦,忧郁的看着这些网页,最后带着“一堆死结”关了网页。

“扶不扶”是一个社会道德问题,但仅仅凭借道德及舆论的力量,已很难解决面对这样的争议。如今,当中国发生此类事件后,有很多声音呼吁,破解这样的难题,就需要先靠法律来“扶起”道德。此次北京的立法动作,就引发了网友对“扶不扶”立法的热议。有网友表示,法律作为最后的底线还是需要维护帮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网友提议,如对讹诈人施行重罪,估计法律还是能化解“扶不扶”困惑的。

正确的做法,保护现场,注意阻挡来往车流,不要撞到他,压到他,也别让野狗什么的咬到。然后观察伤势,问询他的情况,问他自己能不能起来,他要是说能起来,就让他自己起。如果起不来,就问他的家人联系方式,帮他通知家人。有必要,同时报警,或者帮他打个120,让专业人士来处理。现在看到老人摔倒,就忙不迭的跑过去扶起来的人,多数是觉得,不扶一下,在道德意识上,过意不去。出于一种道德自律,做出来的自觉行为。但是,这其实并不符合急救常识,不专业。

除了需要道德观念的指引,为善心上一个“安全阀”也是必不可少。如今“扶老人险”的出台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即在加强公民道德、社会文明建设方面,要不断推陈出新,从制度层面上进行规制,从细节上进行落实,从舆论上更要接地气,顺应社会发展。这样,公民道德、社会文明才能够在我们的社会风清正扬,并滋润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人跌倒不敢扶”,既是社会的尴尬,也是司法的尴尬。虽不能说“彭宇案”一定存有司法腐败,但从南京人“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法律调整对社会的导向作用之大。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行政、司法的公正与否,主流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其自身行为一致性,将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社会大环境影响人心小环境——社会大环境积极向上,人心就思善。社会大环境萎靡不振,人性就迷茫、迷乱。

从现实上看,国民素质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对本刊记者说:“增强综合国力,归根到底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特别是作为科技创新基础的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更是全面小康不容忽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全球化环境中,一个民族想要长久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这个民族每个成员的基本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

老人摔倒不敢扶或者扶了被讹诈,一方面也反应国民素质高低,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是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在社会生活中,公德、美德意识淡薄,缺德事儿屡见不鲜。不光是老人摔倒扶不扶方面,其他方面还有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严重污染环境;侵街占道、车辆乱停乱放,小广告到处张贴,抹黑市容环境;公园、路边、文化、体育健身场所的设施和公物,遭到偷窃和破坏;购物、乘车、看病不排队,乱加塞;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架斗殴,一点小事就大骂绝口......等,看似都是小事,但都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的污染,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亵渎,是个体道德沦丧的结果。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