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越南练手,越战之后解放军这几个方面转型太迅猛

2020-10-15 军事 109阅读

1979年的2月17日早上5时,至少有30个师的解放军部队越过中越边境,与躲在防御工事中、作战经验丰富的越军展开激烈交战。中国是在越南不断边境挑衅刻意恶化双边关系后发起进攻的。解放军的任务只是通过教训教训越南,让其扩张势头有所收敛,客观上支援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中国的作战目标是将越南的三个省会:老街、高平和谅山给攻占。此外,解放军还对越南沿中越边境的将近25个较小市镇实施袭击或佯攻。上述三座城市最终被解放军攻占,但越南5个师的正规军和地方部队也使解放军在人员和物资上付出一定代价。3月5日,中国在解放军攻占谅山后宣布从越南撤军,此后的作战行动又持续了10天,中国最终于3月16日完成了从越南撤军。

中国从这次历时较短的残酷战争中汲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广州军区步兵学校的教员和学员从独特视角出发,对1979年的中越战争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进攻越南的部队所采用的步兵基本战术非常单调。虽然部队作战英勇并付出巨大牺牲,但解放军所偏好的大规模步兵进攻在作战中经常会陷于不利。二、解放军炮兵力量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一些炮手未掌握测量射击距离和计算射击参数的方法,炮兵无法提供有效的间接射击火力。三、解放军的野战工程技能比较落后。虽然越军在作战兵力的对比上处于很大的劣势,但他们至少在部分程度上通过构筑坚固掩体并在掩体周围布设地雷等手段,缓解了其在作战兵力上面临的不利形势。

步校的报告认为,基本战术、炮兵攻击技能、野战工程、地面测向、后勤保障以及实弹射击训练等方面都是解放军当时的薄弱环节。那么,解放军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进行改进呢?中越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改进了步兵战术训练,即对“步兵技术训练”高度重视。解放军采用与外军相似的做法,在步兵训练中把主要的战斗任务进行分解,并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培训步兵的作战技能。为取得胜利,解放军步兵需在战场上完成五项任务,即具备射击、投弹、爆破、构筑工事和拼刺刀等作战能力。这五项任务中的每一项又被进一步分解。如为捉高射击准确性,步兵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轻武器、了解射击原理、能够判断战场、气象和地形条件对射击的影响,以及把握每天不同的时间对枪法的影响等。

“编制不合理”虽然只是中国军事科学院学者的一句简短评论,但其中却蕴藏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军事编制并不是为阅兵而制定,它必须在战场上能发挥作用。解放军之所以在中越战争中缺乏合理的编制,主要是因为在长期缺乏与外敌对抗的环境下,一直沿用老式的编制体制。中越战争后,解放军采取了几个步骤改进其编制体制。1985~1986年,解放军将其36个军整编为24个集团军。这一变革促使以前分散的机动作战、火力支援、战斗支援和战斗后勤支援力量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集团军只有一名军长和一名参谋长,因此部队的训练和部署可协同一致地实施。集团军的组建是使解放军编制合理化的重要步骤,它解决了曾在中越战争中困扰解放军的一些问题。

解放军在促进编制合理化的过程中采取的另一个方法是,将数个陆军师整编为旅。虽然解放军将师级部队压缩为旅级部队,显然在压缩部队维持费用方面取得成效,但实施这种部队规模的转变有着更为重要的战术原因,即旅级部队结构更加紧凑,且机动作战能力更强。而且由于是多兵种混编的部队,可迅速发挥各种力量的协同作战能力。旅级编制结构也减少了部队指挥员及其参谋人员的控制范围,这种变革将转化为更高的工作效率。

最后,解放军还通过组建新兵种的方式来为其传统兵种步兵、装甲兵和炮兵提供支援。例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解放军开始编制直升机和实施特种作战的旅团级部队,并以此为集团军和旅级部队提供强有力的作战支援。这些新组建的部队为解放军提供了一些可集中使用的作战力量,它们可为常规作战部队提供支援。解放军在部署这些类型的部队后,已形成了可针对未来紧急情况做出反应的“模块”化作战力量。

自1979年中越战争以来,解放军已实施了很多变革,很难将特定的改革与特定的问题加以联系。不过,解放军改革的动力很多都来自于其在中越战争中的经历。但此后世界又发生了其他战争,中国对所有这些战争也进行了研究,包括英阿马岛战争以及美国在海湾地区、科索沃、波黑和伊拉克的战争。因此,很难区分解放军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汲取了中越战争还是近期其他几场战争的经验教训。在探讨了解放军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相应变革之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解放军改革的许多动力直接来自于中越战争,而作为整体的改革,解放军则借鉴了很多国外战争的经验。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