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 “保监会134号文” )大限的临近,业界关注的焦点逐渐从产品停售的影响转移到新产品上来。记者了解到,尽管距离十一大限仅有十来天时间,但不少险企还在一边忙于抓住最后的尾巴,大势宣传与134号文规定不符的产品,一边也在忙于开发新产品,不过,除了少数公司已经将产品公开,大部分险企还十分低调,或“雪藏”已经开发好的产品,或紧盯同行动向,希望从中寻找“灵感”,开发出畅销产品。
未来市场上,到底哪些产品会成为爆款?在严监管大势下,险企还有哪些产品创新空间?为此,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综合各方意见来看,未来的人身险产品将着重突出其保障功能,而提升保障型产品吸引力的办法则是各家争夺市场的关键,目前有确切信息的还并不多。从产品形式上看,长期年金产品、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产品的热度或大幅提升。
年金不“快返”
年金产品附加万能账户是寿险市场的主流产品之一,也是险企冲击保费规模的“急先锋”。如今,这种产品即将退出市场。但业内人士表示,年金产品仍然将是保险公司的宠儿,如何创新这一产品才是关键。
“提升年金产品的吸引力,主要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延长领取时间,比如推出终身年金产品;一种是提高产品预定利率,以降低产品价格。”某险企精算部门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期已经有好几家人身险公司计划推出终身年金保险,以符合监管精神。在保监会“134号文”支持并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的产品中,就包括长期年金保险产品,并要求险企重点服务于消费者长期生存金、长期养老金的积累,并为消费者提供长期持续的生存金、养老金领取服务。
不过,对于终身年金产品,业界人士也有一定的担心。一是险企可能面临一定的长寿风险,二是如果预定利率较高,而长期利率走势存在较多不确定性,险企未来还可能面临一定的利差损风险。“相较于短期产品而言,长期产品更加考验险企的精算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因为长期来看不确定因素较多,如果产品设计过于保守,则市场竞争力不强;如果设计过于激进,则可能给未来经营埋下风险隐患。”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能让此前被险企和市场冷落的一些产品成为热门产品。比如定期寿险。由于该产品保费低、属于消费型产品,在原来主要依靠代理人渠道的情况下,卖方并不积极,消费者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而现在,依托与互联网,这类产品实现逆袭,成为险企和消费者宠爱的对象。
“对于寿险公司而言,拉长产品期限,增加主险保障成本(如大力发展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将会是必然之举。”东北证券在其近期发布的研报中指出。
万能做主险
根据“134号文”规定,险企不得以附加险形式设计万能或投连产品,市场上在售的此类产品也必须在10月1日之前停售。而万能险是对接人们理财需求的较好的工具,在此背景下,险企正在探索如何在符合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平衡好理财和保障的关系。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与附加万能账户相比,万能险(主险)的特点在于,其保单的账户价值随着扣除初始费用后的保费、持续交费特别奖励、保单利息计入保单账户而增加;同时,随着保障成本的收取、保单账户价值的部分领取、年金的给付而减少。与附加万能账户基本不收取初始费用相比,万能险(主险)将根据期缴保费的数额、保单年度收取一定比例的初始费用,并且根据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危险保额及风险程度确定保障成本,减少保单账户价值。
十一大限之后,新的万能险将呈现怎样的特点?记者了解到,为结合理财和保障需求,部分险企开发了产品组合计划,主险为万能险,附加定期寿险、重大疾病保险、意外险等保障性产品。业内人士认为,这类产品符合监管政策规定,兼顾了理财和保障属性。但与此同时,这类产品的设计和条款比较复杂,也间接提高了销售门槛。
从收益性的角度考虑,符合新规的产品整体上也将呈现“保障高一些,收益率低一些”的特点,单纯从理财角度向客户推荐产品将难以行得通,不过,对于注重保障需求的人来说,新政的影响有限,甚至促使他们更深地认识到保险本质,从而利于全行业逐渐回到保险保障本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