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诗人身居漏雨之屋却想建大厦以庇天下寒士,爱国志士屡遭贬谪之后仍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得志的文人在穷困的境地、死亡的边缘仍吟诗作赋咏志抒怀……是什么铸就了华夏的魂?是什么植下了中国的根?是什么成就了一个民族精神的青春永驻?
答案只有一个:中华汉语,民族文化。
文字的魅力源于几千年泱泱大国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多少志士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推动历史的车轮,于是文字中留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少高洁之士以死亡为代价维护人格的尊严,于是文字里刻下了“玉可碎不可污其白,竹可断不可毁其节”;多少天涯游子月下思乡怀友,于是文字里出现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国的汉字从音形义上传达的内在思想、情感、审美无形地熏陶着我们,中国人从小就浸润在文字的细流中,一个伟大民族的魂魄由文字铸就。
中国的汉字与民族文化是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二者对国人精神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是内在修为与外在表达的关系。文化素养是一个人内在修为的基础,内在修为是用文化做砖石构建起来的。
汉语文化是铸就国人灵魂的基石。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批判封建的残渣余孽,树起新文化的大旗。我们称先生为“民族灵魂的铸造者”,就是因为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中国汉语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中国人的骄傲来自那方块字的一横一竖,来自那中国话的平仄起伏,来自那汉字背后的华夏文化。汉字是中国的根,是民族的魂。可如今,汉语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多少学子盲目追求西洋文化,追求英语的“魅力”,追求莎士比亚的“精髓”。国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之低令人瞠目,不少汉语学家甚至发出了“汉语,我想对你哭”的悲鸣……
经典存在于时间的深度里,历史为我们保留了最有价值的东西——汉字,但现在却被我们轻视。中国人,清醒过来吧!你的灵魂如果拒绝了母语,拒绝了民族文化,那么,它一定是残缺的、破碎的。当那些痴迷于“ABC”的人们在英语中找不到精神的慰藉时,转身投入汉语的怀抱才是最终的归宿。
汉语、汉文化铸就了我们民族的魂,铸就了华夏民族的根。它根深源远,成就了一个民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