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胄之士"和"刘真长,杜少陵"采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020-09-26 综合 100阅读
你说的这句话来自于《徐长文传》(明)袁宏道所创作。我把涉及到你提的两个问题的原文和翻译给你拷贝过来,请你参考;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土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
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土,膝语蛇行,不敢举
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翻译是::::
徐渭,表字文长,是山阴生员,声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
感到震惊,视之为国士。然而他命运不佳,屡次应试屡次落第。中丞胡公宗宪听
说后,把他聘作幕僚。文长每次参见胡公,总是身着葛布长衫,头戴乌巾,挥洒
自如,了无顾忌地谈论天下大事,胡公听后十分赞赏。当时胡公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而文长以帐下一生员对胡公的态度却如此高傲,好议论的人把他比作刘真长、杜少陵一流人物。
** 所谓的介胄之士就是: 介胄本指铠甲和头盔,介胄之士是戴着铠甲和头盔的士兵,这里是名词活用做动词。表示部下将士在他面前,总是侧身缓步,跪下回话,不敢仰视。
那"刘真长,杜少陵着的是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1:刘惔(生卒年不详),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刘家阙)人。[1] 东晋著名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出身世宦家庭。少时便为王导所赏识,时人比之为荀粲,后娶晋明帝庐陵公主。刘惔被视为永和名士的风流之宗,是当时清谈的主力干将。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职,故后世称其为“刘尹”,于三十六岁时去世:2:杜少陵就是杜甫了,他又号少陵野老,才有此称呼。
还有疑问请追问!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