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
1、实行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
2、实行糊名制度。
3、废除了门生称谓和公荐制。
4、放宽了考试的范围和增加了录取的人数。
5、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意义:
1、实行糊名制度,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考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进入仕途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加,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加,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
影响:
1、基本上确立了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的基本形式,使科举成为一种固定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2、以科举为途径,许多人读书做官,刺激了教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