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琅施塔得事件、苏波战争、苏俄内战、乌克兰大饥荒、苏联肃反运动。
1、喀琅施塔得事件
1917年2月,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水兵爆发起义,3月分布在其他基地的整个波罗的海舰队水兵起义。
11月7日,波罗的海舰队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冬宫,发出了十月革命开始的信号。而这发出十月革命第一炮的战舰,正是从喀琅施塔得基地开出的。
喀琅施塔得事件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这次事件在布尔什维克看来无疑是一场悲剧,而在其反对势力看来则象征着布尔什维克的失败,这在于喀琅施塔得水兵在十月革命中极为特殊的地位。
1917年俄国革命普遍得到了俄国水兵的大力支持。1906的维亚普里革命中,起义水兵控制了赫尔辛基附近的许多岸防工事和要塞,但是在仍然对沙皇政府效忠的波罗的海舰队猛烈轰炸下,起义被镇压。
喀琅施塔得水兵曾是十月革命最重要支柱之一,其中1/10是布尔什维克党党员,曾被苏共领导人称为十月革命的“荣光和骄傲”。
2、苏波战争
苏波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2月——1921年3月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波兰第二共和国两个新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国,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
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俄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3、苏俄内战
苏俄内战(俄语:Гражданская война́ в Росси́и),又称苏俄国内战争或对苏干涉战争,是于1918年到1922年在崩溃的俄罗斯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部分战事还蔓延到中国外蒙古和波斯。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其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白俄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在苏联被称为“1917年到1922年的内战和武装干涉”。
4、乌克兰大饥荒
乌克兰大饥荒(拉丁字转写:Holodomor,意为“以饥饿灭绝”,出自“морити голодом”,意为“以饥饿杀死”),是1932年至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大饥荒。
据估计,大约有315万至718万乌克兰人死于这一事件。虽然同一时期在苏联各地都发生了饥荒,但“Голодомор”一词通常用来特指在乌克兰民族聚居区内发生的饥荒。
当代学者大多认为乌克兰大饥荒是在斯大林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灾难,造成饥荒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因素。
在乌克兰,这次饥荒有时被认为是故意制造的、针对乌克兰民族的行动,因此当地也称为“饥荒种族清洗”。
历史学家认为苏联政府在这次大饥荒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大饥荒的后果更加惨重。
一些乌克兰人认为苏联对这次大饥荒的责任相当于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并且认为苏联专门利用饥荒清洗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其行为法律上构成种族灭绝。
5、苏联肃反运动
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是指1934年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
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直接触发了大肃反,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大批党、政、军领导人还有经济学家康得拉季耶夫和恰亚诺夫。
生物学家瓦维洛夫、作家巴别尔、植物学家米歇耶夫、著名外科医生科赫、坦克设计师扎斯拉夫斯基、无后坐力炮发明者库尔切夫斯基、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第一批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者火箭科学研究所所长克列伊梅诺夫、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者朗格马克。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实用矿物学创始人费多罗夫斯基等著名知识分子以至普通干部和群众被加以各种罪名,遭到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沙赫特案件、工业党审判、莫斯科大审判等)、关押和死刑。
使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同时也使苏联的党、政、军、科学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使社会主义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喀琅施塔得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波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俄内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克兰大饥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联肃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