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说得很有道理:90年代的香港“只有娱乐,没有音乐”
基本当红所谓的“歌星”以翻唱日本和台湾的原唱为主(日本占大部分),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创。而翻唱最大的弊端就是很难避开原唱的东西,不得不要模仿原唱的技巧,节奏,表达的意境情感。(当然,也有翻唱出超越原唱的神作,但也不得不借鉴原唱为基础)。
而本人(70后的广东人)可说听香港各天王各神各后的歌(只能叫歌不能叫音乐)长大,觉得学友最能好的作品之一:李香兰,已经在粤语歌坛(甚至华语)没人能超越。但听过原唱{原创}玉置浩二的版本(听不懂的日文),听旋律,气息,唱腔,已经感觉到那种无奈悲伤的情感。这些都不学友能达到的水平。
而这个不过是翻唱和原唱的其中一个例子。
要者评下学友吧(本人听了廿年香港歌),他只能在香港这帮翻唱歌手中称“神”{很多人心目中的神}。他的作品很多是唱片公司有意就他本身声线技巧而编曲,填词(或者说迁就)。而很多作品(包括翻唱)避开很多气息和很清亮的高音,而这种唱作就显得很油腻(情感过重)。而这方面不得不说日韩在2000年以前在流行音乐上领先港台很多(翻作这两地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