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机构有效的招生手段有哪些?每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都在50

2020-10-27 教育 128阅读
  我曾拜访过不少家大大小小留学中介的老板,目的就是想弄清楚这个行业的真相,但发现想从他们嘴里获得真相太难了。这些老板永远告诉你留学有多好,我家服务有多良心,甚至有人自信满满地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适合留学。留学中介15年前的套路陈铁源写的《留学与垃圾》这本书,这本书是12年前出版的,书里呈现的是十多年前的留学中介的套路。
  作者列举了当时中介的十大招数,比如,顾问会问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来征求你的意见:你GPA是多少,之前有没有出过国,再故意冒几个专业词汇,比如套磁、PS,你要是不懂套磁,认为PS是photoshop,顾问基本就知道你在留学出国方面是小白,就会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
  除此之外,还有玩擦边球、打时间差、先礼后兵、炮制假证、退款难讨等等招数。2001年的时候,北京的法院有一起消费者起诉留学中介的案件,但一审败诉了。那是不是说留学中介就在理呢?我们先来看看15年前中介的套路。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杰,当时刚满18岁,父母迫切想把孩子送出国,就找了家中介,父母想让孩子去英国留学,李杰要先读预科课程,一般这种预科或语言课程都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私营机构,十多年前中介也多和这些私立学校、野鸡大学媾合,那个时候中国人对外界还相对闭塞,觉得只要出国就好。
  这本《留学与垃圾》里,作者当年在德国采访了大量被忽悠到德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学校就是个破厂房,平时没人管你,有的中国学生小小年纪和德国当地农民同居。这里边故事非常震撼。回到那个李杰,说是去英国,但每次交钱都是往美国一家公司打钱,中介的解释是这是一家代理公司。
  到了英国,李杰发现课程、学校和描述的完全不一样,他上的并不是预科课程,而是简单的语言培训,附带介绍些英国历史文化。生活上李杰被安排在一个靠领救济金的单身老太太家里,他还是和一个印尼人合住一间11平米的房间,在伦敦李杰一个月没吃过一次肉,连鸡蛋都没碰过,这就是中介口中的“中产阶级家庭”,但中介收的生活费可不低,每月1000美元,那可是2001年的1000美元。
  发现被骗后,李杰回到国内,他的父母就把这家中介告上法庭。为何败诉,原因就出在了合同上。就现在你和很多留学中介签协议,你细看里边很多霸王条款,中介就是通过各种文字游戏来保证你钱只要交了一定退不回来。连中介的辩护律师自己都说,你别把我们当学校,我们就是一中介,就像房产中介、婚姻中介一样,你总不能因为种种原因离了婚,回头来状告婚介所吧,这个律师还说他们中介程序上是没问题的,李杰是你告错了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当中,还冒出一个假记者,一直在和李杰父母斡旋,并且拿走了相关资料,那会儿传统媒体记者还是无冕之王,投诉人和被投诉者都得求着记者,记者经常是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后来这个假记者身份被拆穿,虽然一直没说是谁指使的,但种种迹象表明和中介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听到这,你是不是觉得好可怕,刚才说的是十多年前的中介,那当下的中介又如何呢。之前某机构被刷屏曝光,就说明其实这个行业本质上没变。但凡是中介行业,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等的背景和前提下,否则就不会有中介了,但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要想成交量大,要么服务或产品足够牛,要么消费群足够傻,两者只要满足一个,就可以达成成交。
  面对出国潮,用户的盲目不理性,中介没有理由和动力去花时间打磨服务和产品,因为它可以通过营销很容易获取客源,就不会把精力放在做产品和服务上,导致最后恶性循环。这个结怎么解,我个人的判断只有让用户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笨,才有可能倒逼产品升级,这个死结才有可能解开,行业才会有前途。
  那么谁来启蒙大众呢,一定是像MKT和陈铁源这样的“掏粪者”。新闻界有句话,“掏粪者”才能促使社会进步。死结解开,我们期待那一天早点到来。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