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力支援下”,不是真的。
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为“长沙会战”。
由于之前我国东部的主要产粮区和江汉平原已经沦陷,长沙地区所处的湘北平原已成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再加上长沙离陪都重庆也不远。国民政府特别重视长沙地区的防御,数十万精锐之师集结在第九战区与日军最主要的机动部队11军对峙。
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0月。
冈村宁次率领日军11军10万部队采用多路出兵,分击合进的方式,主力从赣北、鄂南、湘北三个方分为左中右三路突进。国军采用诱敌深入,逐次抵抗,导致日军战斗力逐步消耗,最终没有实现歼灭第九战区国军主力的目标,也没能实现占领长沙的目标。虽然,最终因为冈村宁次反应比较快,没有进入长沙地区,没有被国军六个师的预备队彻底击溃,但也遭受很大损失。至10月14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
国军此战以防御为主,依靠有利地形防御,造成日军很大的伤亡。防御中,采用后退缺战,破坏交通和坚壁清野,导致日军的优势无法发挥,战斗力大减,最终两军伤亡比非常接近。此战国军24万的部队,伤亡4万多。而日军10万部队也损失2万多人,相比抗战初期,国军损失基本是日军几倍来看,可算是胜利的。蒋介石给薛岳的电报也掩饰不住喜庆之气息:“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而对于人民信念、国际视听,关系尤钜。骏烈丰功,良深嘉庆。”
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7日至10月9日
1941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中将集中12万日军,于当月18日在湘北再次向长沙发起进攻,目的在于“摧毁敌抗战意图,予第九战区敌军以沉重打击”。开始时,薛岳把决战的重兵防线布置在汨罗江边,试图拒敌于汨罗江以北,在汨罗江畔歼灭敌军。日军很快突破新墙河、南江桥一线,即以主力向我汨罗江防线右翼包围,守军萧之楚的第26军和陈沛的第37军在日军重兵的进攻之下被各个击破。这一失着,造成了国民党军在会战初期的被动。再加上日军破译了第9战区作战命令的电报,决定放弃原作战计划,命令各师团向东挺进,于捞刀河以北地区围歼从东面侧击日军的中国军队。日军强渡汨罗江,第58军在洪桥,第20军在关王桥,第4军在洪源洞以南,与日军展开激战,第37军和第10军与日军第4、第3师团激战于神鼎山、密岩山、班召庙一带;第2军与日军第6、第40师团各一部激战于瓮江、蒲塘地区。之后第37军,第26军和前来增援第10军经苦战 ,被迫突围和后退, 第74军在春华山、永安市附近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又遭日机袭击,损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日军第4师团于26日渡过捞刀河。27日下午该师团一部渡过浏阳河,从长沙城东南角冲入市内,28日占领长沙。29日,日军第3师团攻抵株州附近。因为日军兵力有限,中国军队的展开反击后,日军不得不撤军,薛岳在得知日军的撤军计划后,立刻向日军展开追击。中国军队恢复了原阵地,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此战战术上应该是日军占了上风,国军4个主力军被击溃。但在战略上日军没有达到战前所定的目标。
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
1941年12月24日,驻武汉日军第11军纠集4个师团共约7万兵力,强渡湘北新墙河,28日,强渡汨罗江,31日到达长沙外围。1942年元旦开始猛烈攻击长沙全城。薛岳总结前两次会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日军决战的“天炉战法”薛岳自称:“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的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的兵力,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制胜新方略,如炉熔铁,又如炼丹,故名。”此前,薛岳即令军队及农民,把湘北通往长沙的道路彻底破坏,使日军坦克车与重炮不能到达长沙。在日寇进攻长沙城区之初,以阿弥岭、黄土岭、金盆岭为长沙抗战第一道布防,以小林子冲、回龙山等处为第二道防线,以天心阁等一线为第三道防线。日寇侵入长沙后,想要攻进长沙城,却被三道防线死死扼制住,,离开长沙不甘心,进长沙城又进不来。从1941年12月31日到1942年1月4日,日军攻击长沙共计五个昼夜,在第十军的抵抗下未能取得战果。攻击受挫后的日军,1月4日移兵浏阳门和北门,想从东面和北面打开缺口,但在北大马路(今湘雅路)的日军,正在等待从天而降的日本补给降落伞时,岳麓山炮兵阵地的炮弹先至。一时日军死伤数人,这一支日军为躲避重炮只好躲入已经被毁的湘雅医院建筑之中。此时,长沙保卫战合围反攻的时候已经到了。最终,中国军队的各路援兵从湖北、广东等地分别调入长沙,以六面合围之势,力图全歼日军。此时日军狼奔豕突,伤亡惨重,补给耗尽,在浏阳河、捞刀河、金井、福临铺、影珠山、新市、长乐等处,被国军几个军围殴之下只能仓皇撤退,而撤退中,国军之前让开防线的部队又四面拦截,日军前有拦截,后有追兵,补给弹药都用光,遭受了惨重的打击。最终日军不但没有占领长沙,更没有消灭第九战区主力,反而自己伤亡2万多人。第三次长沙大捷是国军最辉煌之一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发表《告中国人民书》称:“数周以来,贵国之长沙伟大之战绩,非仅为中国之胜利,抑且为所有同盟国共同之胜利,而为打击整个轴心国之胜利。”蒋介石在1942年1月11日的日记中称:“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
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
1944年5月,日军动由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坐镇武汉指挥,日军分为三路,避开中国军队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发起攻势。战前薛岳对日军判断有误,再加上主力第五军被调走。6月16日,日军向长沙城和岳麓山主阵地发起猛攻。守军顽强抵抗,但由于第四军军长张德能的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中国军队主力未能适时退守岳麓山阵地,部队隔江分阵,力不能支,日军以优势兵力攻破岳麓山阵地。城内守军被迫突围,长沙沦陷。中国军队被迫撤退。此战日军却加强了 从关东军调派了一些部队还有日军成建制的装甲部队 ,日军总数约有36万,守势的中国国军约有30万。再加上薛岳由于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变得骄傲了,战前对日军动向有些忽视,第五军又被调走了,所以失败并不奇怪。
8年抗战期间,湖南没有出现过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期间,湖南全省只有过一个“八路军驻湘办事处”,全部工作人员加起来不超过10个,而且这个办事处只存在过3年。共招收赴延安的青年学员680人,培训人员2220人,营救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65人,接待国内人士20000人,国外人士20余人,为八路军筹措、转运物资50000余件。1938年末的长沙大火后,张治中离任,驻湘通讯处迁往邵阳。继任省主席薛岳厉行“反共”政策。他下令,“凡非本战区所辖部队,未经本部核准,如在本战区内擅设办事处、通讯处、留守处等类似机关者,应予以解散。”如此一来,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即被强令解散。
长沙保卫战是“在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力支援下”,从不曾在国共双方的文献上有过记载。2014年上映的连续剧《长沙保卫战,》是第一次提出这个看法,不过跟现在的各种抗日神剧一样经不起推敲,历史上也没有彭中华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