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

2020-09-20 时事 76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新农村的内涵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准确完整的认识和阐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又是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着力点。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实施城乡统筹战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途径。
实施城乡统筹战略首先要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城乡关系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如何建立的重大问题,发展城市不能忘了农村,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并驾齐驱。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地改市”和“市管县”制度的改革,历时20年,使超过90%的地区改成了市,根本改变了市地分设,市县分割的现实,向市县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由于长期以来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限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多数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欠账,功能不健全,设施不完善,产业和人口规模与所在区域的人口规模不相称。近年来,各城市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健全,但对各县及各乡镇的带动作用还不强,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县经济不相融合的情况。
以城市为中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把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人为割裂开来,不仅会强化城乡二元结构,而且会极大地影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市管县不是“市吃县”,而是“市带县”。各地级市不能“自顾自”独立发展,而应把各县镇统一纳入发展规划之内,实现交通一体化、通讯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教育一体化、医疗卫生一体化等,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未来20年,农村人口的一大部分将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城乡二元结构将彻底被打破。如何让进城农民进得来,住得下,活得好,是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要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并提出可行的方案。
首先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民在城市务工、就学、居住、医疗等应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和就业的生活环境。其次将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结合起来。目前,农民的土地具有双重功能,即生产资料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在农民失去土地的同时,必须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繁荣小城镇经济,通过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要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四是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除了政府要加大投入之外,应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
城镇化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修几条马路,盖几栋楼房。城镇化过程实际上是城乡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以主导产业支撑城镇,以市场建设激活城镇,以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镇,尽快使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为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中心地。
加强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是市县政府共同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县乡政府的责任。市财政应首先保证全市范围内的居民尤其是农民的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保障和基本设施的支出,其次才是其他方面的支出。根据新阶段、新形势和新要求,市县政府应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之上,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第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第二,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第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生产环节补贴、运输环节补贴、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第四,加大反贫困力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第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农村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