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是真的喜欢唐僧吗?

2020-09-26 文化 149阅读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好问题。86版《西游记》电视剧刷屏播出了那么多年,观众们对于一口一个“御弟哥哥”的女儿国国王,将自己当做国宝献与唐僧的情节已然耳熟能详。而且在电视剧最后,女王欲言又止地目送唐僧远走,也是赚足了观众们的泪水。

但是,电视剧不等于原著。原著里的女儿国国王,对于唐僧并不是一见钟情。因为在原著里,女儿国国王决定嫁给唐僧的时候,她还没见到唐僧本人呢!就连见过唐僧本人的迎阳馆驿丞,跟女儿国国王提起来唐僧的样貌也是在女儿国国王说出来要嫁给唐僧之后。所以,女儿国国王只是在得知唐僧是“大唐御弟”的情况下,就决定要嫁给他的。

换而言之,女儿国国王是先喜欢唐僧的“皮”,后喜欢唐僧的“人”。

且看原著(《西游记》第54回)中,女王陛下邂逅唐僧的时间轴——

1、唐僧师徒入住迎阳馆。驿丞上奏朝廷,说唐僧来了——注意,此时女王还没见到唐僧呢!

2、女王大喜。遂和文武百官说,昨天做了一个好梦,今天大唐御弟就来了……我想嫁给他!

3、百官响应。驿丞又报:“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女王这才知道唐僧原来是很好看的!

4、百官提醒女王:“匹配之事,无媒不可”,女王于是放话:“就着当驾太师作媒,迎阳驿丞主婚,先去驿中与御弟求亲。”

5、唐僧答应了孙悟空的“骗婚”战术,哄走了太师与驿丞。女王听闻,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夫君——他俩这才见上面儿!

所以,女王喜欢唐僧的目的很明确:主要目的是两国联姻,次要目的是传宗接代。

如果说她喜欢唐僧的外表,倒也不是完全不对。只不过呢,她是先喜欢上了唐僧“大唐御弟”这个身份,然后才有可能会被他的样貌所吸引。

《西游记》女儿国王真爱唐僧吗?其实,女儿国国王拥有非常生猛火辣的个性。见到唐僧后第一句话就是:“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第二句话是:“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这种性爱需求,和蝎子精啊杏仙那些妖精,都没有什么区别。

1、女人在这里成为世界的主宰

女儿国,并不是《西游记》独有的想象。《山海经》中有女儿国的雏形,后来各种传说、中国故事里,也出现过类似的奇异国度。但是《西游记》中关于西梁女国的描述,读来确实尤为生动有趣。

此地甚有风情:“农士工商皆女辈,渔樵耕牧尽红妆。”“又见那市井上房屋齐整,铺面轩昂,一般有卖盐卖米,酒肆茶房,鼓角楼台通货殖,旗亭候馆挂帘栊。”“又见那手下人,尽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之类。你看他拿茶的也笑。”

一个由女人自主自足、殷实丰盛、井井有条的世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即使到了今天,在换桶装纯净水、换灯炮等问题上,很多女性也仍然依赖男性完成。而不止是职业选择,即使是思维方式上,很多男人也都认定女性思维的理性和广度,天然地没有优势。

而在西梁女国,以上这些问题不存在。这个只有女性的国度,它几乎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观点的相反:

(女人们)分散地生活在男人中间,通过居所、工作、经济利益、社会条件和某些男人——父亲或者丈夫——联结起来,比和其他女人联结得更紧密……通过性别对社会进行任何划分都是不可能的,女人的基本特征就在这里:她是整体中的他者。

《西游记》中的西梁女国,把这种不可能变成可能。女人在这里成为世界的主宰,不再是他者。这种想象,是可堪骄傲的。

2、女儿国里蓬勃嚣张的动物性的欲望,不妨将之视为一种自由

在西梁女国,除了正常的生产劳动保持着安定秩序之外,有一种非常动荡的气息,笼罩在这个国家的所有人身上。

那就是对“人种”的渴求。

还没进女儿国城,只在子母河边的村舍投宿时,便听那家老婆子笑道:“还是你们造化,来到我家!若到第二家,你们也不得囫囵了!”八戒哼哼:“不得囫囵,是怎么的?”婆婆道:“我一家儿四五口,都是有几岁年纪的,把那风月之事尽皆休了,故此不肯伤你。若还到第二家,老小众大,那年小之人,哪个肯放过你去!就要与你交合。”

到了女儿国的街道上,则是——正在两街上做买做卖,忽见他四众来时,一齐都鼓掌呵呵,整容欢笑道:“人种来了!人种来了!”慌得那三藏勒马难行,须臾间就塞满街道,惟闻笑语。

有诗为证:“娇娥满路呼人种,幼妇盈街接粉郎。”其实,用“如狼似虎”形容女儿国的子民们,也毫不过分。

这种非常动物性的欲望,在女儿国如此蓬勃嚣张,不妨将之视为一种自由。在这里,女性仍然是一种主体,是强大的,她们将男人视为性的对象,而不是藉以回避经济危险的对象。

西梁女国之行到目前为止,若用女权主义的思路解读,尚可自圆其说。借用《第二性》中的观点,在此地,男人才是“第二性”,他们的本质上是有性别的、生殖的人,他们为女人所用。世界需要一条绝对的垂直线,然后才能界定斜线,女人就是这条绝对的垂直线,用以界定男人这条斜线。

3、女人自带各种优势投奔他,只因为他是一个男人

很可惜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解读。

首先,女儿国这个情节设置,只是一种暗喻,暗喻女性的缠绵是人生苦海,女人是祸水。在一些印度的传说中,也设置女儿国为喻,告诫人们唯有脱离这个温柔乡,方可离苦得乐。西游记受佛教故事影响深矣,此同。

第二,如果把唐僧取经看成一项事业,祛除佛教故事的影响,来看女儿国的视置,在男性视角中,它也是考验(甚至灾难)的象征。它隐喻的是,追求事业的男人在温柔乡里,一如雪狮子向火,万事皆休。在这种思维里,女人以及女人的感情,是另一种意义的祸水。吾友闫红曾写一篇雄文叫《中国男人为什么不够暖》,其中说到,“中国男人,即便没有那么爱国爱人民爱事业,起码要把不爱女人的姿态做足,对女人越冷淡,就显得他们越是道德”。都是同理。

对这种男性视角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再来看女儿国国王接下去的反应,便都不觉意外了。

女儿国国王对唐僧,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未见钟情——只听说了他要来,便以身相许。她闻奏唐僧一行要来倒换关文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满心欢喜”。大概好比想瞌睡的时候来了个枕头,还是个很高级的熏衣草荞麦珍珠智能枕。

按照国际惯例,女儿国国王,也把自己做的事套之以天意,以显得更加理直气壮。她先是拿梦来作理由——

她对众文武道:“寡人夜来梦见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乃是今日之喜兆也。”进而解释:“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却不是今日之喜兆也?”

情形到了这里,完全是一个穷酸书生遇到狐仙、贫寒小子遇到田螺姑娘的故事的豪华升级版——这些故事里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女人自带各种优势投奔而来,只因为,他是一个男人。

只是女儿国国王比田螺姑娘和狐仙更加气派,她带着的,可不仅仅是美貌、贤惠、爱心、小家产,她带的是“一国之富”。

《西游记》中最温情的一难就是女儿国,因为这一难,并没有妖魔鬼怪,只是平凡的人,而且漂亮的女儿国国王看上了唐僧,要嫁给唐僧,让唐僧来走皇帝,自己做皇后。就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都说,这是凡人的事,不好办啊,弄不好师傅又要念那紧箍咒了。

关于女儿国国王为什么要嫁给唐僧,原著中是这么说的:

女王闻奏满心欢喜,对众文武道:“寡人夜来梦见金屏生彩艳,玉镜展光明,乃是今日之喜兆也。”众女官拥拜丹墀道:“主公,怎见得是今日之喜兆?”女王道:“东土男人,乃唐朝御弟。

女儿国国王为什么要嫁给唐僧

我国中自混沌开辟之时,累代帝王,更不曾见个男人至此。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御弟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却不是今日之喜兆也?”众女官拜舞称扬,无不欢悦。

影视作品中的唐僧与女儿国国王

女王要嫁给唐僧用了两个理由,第一个是梦,梦里有指引,今天会有喜事,第二个理由是,以前没有男人,今年来了个唐王御弟,要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这是原著中的说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女王是因为唐僧长的帅,所以要嫁给他,但是注意一点,女王说要招唐僧为胥的时候,只是听说了奏报,还没有见过唐僧呢。所以这点不成立。

还有一种主流观点,也是为大家所能接受的,女王想嫁给唐僧,是看上了唐僧的背景,是因为唐僧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如果女王成功嫁给了李世民,那么以后周边国家如果想攻打女儿国,就要想想唐僧后面的大唐了。

影视作品中的女儿国国王

这是女儿国想要傍上大唐这个大国;而且原著中也说的通,女儿国国王说:幸今唐王御弟下降,想是天赐来的。说明他很看重唐王御弟这一身份。

不要说她尚未见到唐僧,就算真见了要“配个夫妻”,如此急着把一国江山托付,生子生孙云云,也是醉了。可是众女官听了这个主意之后,也是个个“拜舞称扬,无不欢悦”。波伏娃说,男性傲慢地认为,女性是用腺体思考的,在这里,女儿国国王的形象塑造,也印证了这点。

其实,女儿国国王拥有非常生猛火辣的个性。见到唐僧后第一句话就是:“大唐御弟,还不来占凤乘鸾也?”第二句话是:“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这种性爱需求,和蝎子精啊杏仙那些妖精,都没有什么区别。西游记的好看处是,妖精身上有人性,人身上有妖精气。

但是她对于婚姻的需求和理解,“御弟为王,我愿为后,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则完全与性爱需求,分属不同的思维体系。

波伏娃说,婚姻中也有欺骗,因为要将性爱社会化,只有扼杀性爱。性爱要求瞬间,反对时间,要求个体,反对群体,它肯定分离,反对沟通,它反叛一切规章,它包含敌视社会的准则。风俗从来不屈服于制度和法律的严厉,爱情在任何时代都与它们相悖。

在西梁女国,女儿国王迫不及待地将一个尚未见面的男性,以婚姻的形式来期许之,这是关于这个可能很美好的想象之国,一个很尖厉的反讽。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