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校大学生思想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确实存在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据北京16 所大学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该校因精神疾患休学、死亡的人数分别占休学、死亡总人数的51.03%和50%。上海市某高校的调查显示,有近20%的学生感到苦恼,17. 5%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的大学生自杀率更是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亟待解决。社会、学校及家庭必须广泛关注并高度重视大学生这个“心理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疏导分析
心理疏导是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和引导。人的心理应如流水一样,是不停地流动的,如果心理失衡、失调,就会产生心理的堵赛现象,如果长期不能解决,就产生了人们常说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情绪异常。这类学生情感冷漠、麻木不仁,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漠然置之,与他人的关系也疏远,不合群。
二是性格异常。大学生的异常性格一般表现为自卑、偏执、狭隘等,如有的人胆小怕事,做事畏首畏尾,有的学生自以为是,对某事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等等。
三是意志异常。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表现出极端消极的态度,如有的学生以逃避、应付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弱点和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的生理、主体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
三、心理疏导原则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要自觉予以疏导。这项工作艰巨而复杂,它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要有效地实施心理疏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心理疏导的科学性
首先,心理疏导要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年学生的具体表现。它为教师进行心理疏导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其次,心理疏导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教师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行为问题,必须以认真、坦诚加关爱的态度进行心理疏导,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
(二)尊重与理解学生
一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这时,对他们的尊重就意味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才能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当事人的眼睛去看,用当事人的耳朵去听,用当事人的心去体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忧伤和痛苦。三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心理疏导才能有的放矢。
(三)注重引导,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进行心理疏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代其解决问题。如果越俎代庖,不仅无助于其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害了学生。
四、心理疏导机制
(一)完善心理咨询机制,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系统就是利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来访者以心理方面的引导、帮助、启发,通过“疏通”,使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得到缓解,并使在认识、情感、态度、行为方面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断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而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应以“一切为了学生心理健康,为了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为基本工作理念,以“尊重个体、面向全体、关爱心灵、发挥潜能”为工作原则,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努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构建较理想的工作网络体系:一级心理保健网---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担负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双重职能;二级心理保健网---班主任、辅导员,他们常年在教学一线工作,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生把握准确,通过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的工作会更具有“人情味”、更及时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三级心理保健网---班级心理保健员,为了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每个学生的心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老师提议在班级设心理保健员,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经常在学生中举办专题讲座、心理图片展、心理影片展“5.25”活动等,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对待人生、工作、生活和学习,树立公平礼让、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团结协作的人际环境和氛围。如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是以“打造和谐心理,炫出健康自我”为主题,分为心海泛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真心快语――组织心理咨询老师和心理协会成员到各院系开展心理健康互助座谈会;心海观潮――心理健康影视片赏析和趣味心理图片展;星心相印――团体心理辅导;同心启智――朋辈心理辅导;心灵有约――各学生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绿满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横幅宣传。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解答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疑虑,创造让每个大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增进广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了解,认识身体、心理和谐一致的重要性,预防学生心理疾患的产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促使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三)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及时消除大学生心理障碍
一要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预警体制。遇到异常和紧急情况及时向上一级报告,特殊情况可越级报告。力争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二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各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每年对全校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根据普查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会同有关专家进行评估,与院系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的预防与转化工作。三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班级心理保健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至少一周向班主任汇报一次,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由院系辅导员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上交院系。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保健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四)创造心理和谐环境,努力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营造健康心理和谐环境提供宽松、和谐、公平的环境,确保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同时也加强对学生进行自觉、自主、自立、自强、自由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应针对实际情况,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学习、成才、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规划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使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