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对政坛冤家
史家多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死对头,其实不然,他们官场上政见不同,但个人间相互礼遇,友善相处,同为文人,并不相轻。同在朝廷做官,有分歧而不相倾!他们有类似的品格和志趣,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改革,推出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雇役法(或称免役法)、保甲法等。变法的重点放在理财政策、强兵方针、教育方案三方面。变法不久,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其中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也包括司马光。司马光曾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因当时神宗为王安石撑腰推行变法,司马光竟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用了19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十岁的哲宗不懂事,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执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汴京担任宰相。此时的司马光虽然又老又病,但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司马光执政,王安石则离京到江宁府“休养”去了。可见两人政见天壤之别。 以公心来说,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是为了国家,但在具体方略上,各有政见。王安石着眼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司马光则着眼于伦理纲常的整顿。 政见不同而能友善相处,古今都是少有的,但他们做到了。 当时文人圈子里相传的“嘉祐四友”就是指王安石、司马光、韩维和吕公著。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司马光和作《和王介甫(即王安石)明妃曲》,盛传于京都。变法初始,王安石向朝廷推荐吕惠卿,司马光忠告王安石说:“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许多年后,司马光的忠告被印证,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王安石先司马光半年过世,身为重臣的司马光也已是年老多病,但他出于对王安石的人品、才学和事业心的敬重,当然也不乏友情因素,抱病作书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死后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几个月后,司马光亦撒手人寰。凡此,可见二人友谊之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