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心得300字

2020-10-18 母婴育儿 168阅读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意,鸟有反哺之恩。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能做到爱朋友、爱同学、爱老师,才有可能关心他人、集体,将来也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有一份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报告显示,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点。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养成了他们对周围的人缺乏同情心,包括对自己的父母,缺少应有的理解和关心。产生儿童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由于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于他(她),给他(她)买好吃的,好玩的,想方设法地满足其要求。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来分享,父母又忽视了亲情互动教育,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只要爱抚,不会甚至不愿付出爱心,对自己的亲生父母缺乏孝心,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后果。这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是家庭教育的重大误区,对儿童今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做父母的在思想上要重视对孩子的孝心的培养。“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看,对他们进行孝心培养是完全可能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少儿时期是儿童接受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个性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教育的黄金时期。
学校是习惯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孩子教好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校正在对孩子进行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教育,《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教导我们: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有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与大众相处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幸福、成功是要以道德、品行作为根基的,所以有见识有智慧的父母,一定是以圣贤之道作为教育孩子的指导方针,通过学习、落实圣贤的教诲,让小孩能在一生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乃至于成圣成贤。当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形成优良的品德时,他走到哪里都能受到别人的喜欢和尊敬,自然就能招感贵人的相助,促使他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美满。
那么,作为家长,怎样培养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身教重于言教
成功的家庭教育往往不是严肃的告诫、喋喋的训导,也不是成套的理论、成体系的课程,家庭教育的成就过程就在父母的行为、举止、言谈与礼仪风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是双亲的镜子,孩子的行为能清晰地反映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因此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父母的“教”是次要的,“做”是主要的。
有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老人洗脚,老人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她笑笑说:“妈,不累。”年轻妈妈的言行举止被只有3、4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一声不响地端来一盆水。年幼的儿子吃力地端着那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出来,溅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脸的灿烂。把水放在妈妈的脚下,为妈妈洗起了脚。广告画面定格在这儿,广告语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值得借鉴的: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猛然醒悟,连忙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孩子也因此转变了对父母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是啊,孝心就是这样学会的,也是这样传递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样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懂得爱,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可生活中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你观察一下,你或者你的爱人,第一筷子是夹给谁的?是夹给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的呢,还是夹给自己可爱的宝贝呢?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偏偏要先给孩子吃,美其名曰:爱,其实这就是害。害得孩子从小不懂得谦让,不懂得感恩。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鱼头的故事吗?一个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吃鱼,自己偏说鱼头好吃,喜欢吃鱼头,结果吃了一辈子的鱼头,等到生病的时候,孩子给妈妈做的饭,居然就是一盘子鱼头。
其实,我们除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之外,还要教会他分享,感恩,孝敬的概念。别说无所谓,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家里,我建议大家有好吃的东西,首先得给长辈吃,哪怕咬上一口,才能轮到小孩,而且有时候你还可以和她“抢”东西吃。要让她明白,好东西大家都爱吃,之所以给了她,是因为对她的关爱,她应该心存感激,而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关于这一点,我再强调三点:
(1)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说任何对长辈不敬的话;
(2)当着孩子的面,不可以高声顶撞自己的长辈,无论出于什么原因;
(3)孩子表现出对长辈的孝敬,要愉快接受,并且及时加以表扬,最好逢人就夸。
把孝顺的种子从小种植到孩子的脑海里,等孩子长大之时,正是您收获之际。
2. 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平时教育孩子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要帮父母分担忧愁,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尝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当孩子“父母养育了我,我应当为他们多做事”的观念逐渐形成时,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正是现在许多孩子缺乏的。因为他们平时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没有学会关心和感激。家长千万不要这样想:孩子还年幼,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这是错误的思想,不要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好孩子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常言道:“3岁看大,7岁看老”。因为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是难以改变的。
3、学会感恩
让孩子学会感恩。做家长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体会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父母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起床、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如何关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4.制定家规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长制、一言堂,必要的家规是不可缺少的。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为规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长参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亲近父母,要关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体贴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响父母工作与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独占独享,不要攀比享受。另外要求孩子:①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亲子互动
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共同做游戏,共同搞活动:亲子共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如:弟子规,孝心无价;与孩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等;与孩子共诵一首诗词。如:《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等;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不仅可以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而且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
各位家长,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责无旁贷!你们都是非常优秀的,相信只要有你的用心,一定会换来孩子的孝心,有了孩子的孝心,相信你们家庭生活一定开心!
声明:你问我答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fangmu6661024@163.com